王皓
摘 要:筆者從高職英語口語課出發,對文秋芳提出的 “產出導向法”理論進行實踐應用。在教學實驗中,用輸出驅動來推動語言輸入,以期達到高質量的語言輸出。通過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能有效改變學用分離和課堂學習效果產出不足的現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與產出能力。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高職英語;口語教學
有許多學者認為,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與人交流、交際。可現實卻是我國高校中許多人都只會紙上談兵,“啞巴英語”的現象依然比比皆是。它反映了在國內高等學府中英語口語教育效率低的問題,這在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中尤為突出。有相關調查報告表明,有的高職院校中,英語專業學生用英文交談的人僅僅只有15%。現階段,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一直存在費時低效,重知識、輕應用的弊病。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實踐機會欠缺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口語學習興趣調動不起來,課堂上也產生了被動學習的習慣,學生很少主動探索和思考,更不用提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產出導向法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 POA),是文秋芳在2015 年提出的一套外語教學理論體系,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三個方面。該體系原型為“輸出驅動假設”(Output-driven Hypothesis),后又發展完善了“輸入促成假設”(Input-enabled Hypothesis)和“選擇性學習假設”(Selective Learning Hypothesis)。POA包涵了三個核心環節:一是“驅動”環節,旨在激發學生完成任務的熱情,提高學習英語的動力;二是“促成”環節,教師提供必要的輸入材料,引導學生通過對聽和讀材料的選擇和加工,獲取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內容、語篇結構等信息,促成產出任務的完成;三是“評價”環節(assessing),是通過老師對學生產出任務的評判來檢測學生的產出效果,評價必須具有針對性。(張文娟,2016)
二、產出導向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
在POA實踐中,教師起著中介的作用,而非主導的作用。根據教學流程的驅動、促成和評價這三個階段,以《Lets talk(第二版)》第三冊第六單元Self-improvement為例,筆者經過反復修改與完善,設計出了一個教學計劃,金華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商英171班學生進行了一周4學時的教學實驗,班級人數為44人。
(一)驅動
在本單元教學伊始,教師就進行了產出的驅動,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包括:(1)完成任務所需的基本詞匯和短語表達,并能熟練地運用到日常交際對話中;(2)根據課文重點詞匯完成對話和聽力練習;(3)思考成功的涵義,獲得成功的途徑,以及成功與幸福的關系,能辯證地對待這一主題;(4)掌握英文演講(oral presentation)的技巧。值得指出的是,這些語言目標一定要能為交際目標服務。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前向學生發布了一些有關“成功人士”的圖片、采訪以及英文演講視頻,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并生動形象地導入本單元的主題。
(二)促成
此環節中,教師描述產出任務,依據產出導向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重新設計教學環節。筆者根據商英171班學生的外語水平,對教材中原有的產出情景的難易程度做出了適當的調整,并根據學生本身的外語水平的差異,列舉了有區別性的產出任務,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進行選擇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潛能。教師將任務在上課前分配給學生,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
筆者將本單元的產出任務稱為“畫廊演講”(gallery presentation),其呈現方式是最具創意的部分。首先將班級分為11個小組,每組4人。每組再根據學生英文基礎再分為A組和B組各兩人。每個小組都需要設計一幅有關成功的英文主題海報。每組4名同學合作設計和繪制好海報后,需要做好在課堂上講解海報的準備,無論A組或B組都需要進行陳述。課堂中,教師將11幅海報釘在教室四周的墻上,每組先留一名同學在各自設計的海報前進行講解,其余三人去別組聆聽并打分。一輪過后每組換一名陳述者,以此類推,直到打完所有海報分數。最后,A組同學還需要用英文回答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要把握海報設計思路和設計亮點,有意識地關注在產出任務時所需的重點的、有用的詞匯以及短語和句子結構等。而且學生會按照任務的要求,將自己的主觀態度、情感或想法體現在自己的語言中,有利于提高語言產出能力。
無論課前或課中的閱讀和聽力材料的輸入,其目的都是為了完成產出任務。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完成基于產出導向法教學的重心。通過每組的海報設計和海報陳述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前做了大量的相關閱讀,并將自己對本單元主題的理解、觀點和態度加入到了任務當中,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可見驅動環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評價
評價環節旨在通過評價學生的語言產出,使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此外,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學習成果,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產出質量。可見,評價環節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彭兵轉,2017)此環節中學生需提交海報和一份評分表。表演后,每組學生會都要對其余10組進行打分,評分依據及標準為海報創意與繪畫(30%)、海報演講(50%)、問題陳述(20%)。其后,教師會進行點評,旨在揚長避短,優點要借鑒,缺點要避免,以便更好地學習。教師在課堂列舉出海報的評價量表,不僅使整個評價過程操作起來非常方便,還可以使評價更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對評價表進行講解后,學生就能清楚知道如何 才能編出高質量的英語海報,課后也就能有的放矢,按照評價標準編制出符合要求的理想的英語海報。值得指出的是,教師的評價不能一概而論,要有針對性和區別性。
三、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驗的過程中,產出導向法給課堂帶來的效果和讓師生的受益是筆者嘗試過的其他教學法無法比擬的。
首先,產出導向法能夠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降低了學生做任務時的緊張或焦慮情緒。具有驅動的任務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
其次,產出導向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機會。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參與并認真完成產出任務。它促進了學生的接受性知識向產出性知識轉化,學習的惰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克服。
再次,產出導向法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傳統的教學依賴教材、以輸入為主。而產出導向法教學是以產出作為驅動和教學目標,其關注的是如何有效地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中介的作用,而非主導作用。(文秋芳,2015)
最后,產出導向法教學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思辨能力。學生通過互相合作的產出練習逐漸變得自信,促成了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完成任務的能力,提高了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信息選擇能力、交流能力和組織能力等。
參考文獻
[1]張文娟.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107.
[2]彭兵轉.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模式探究——語言主觀性視角[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7):125
[3]文秋芳. 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 .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7):547.
(作者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