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突破了課堂、學校、求知的傳統邊界,對學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善建善用網絡陣地,打造導向鮮明、豐富多彩、有粘性的新媒體矩陣。要整合網上教育教學資源,著力抓好網絡內容建設,把我們要講的道理情理、要講的現實事實,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
關鍵詞:微視頻;微思政;思政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互聯網的發展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啟了全新思路。高校思政工作者應通過教育理念的轉變與教育路徑的拓展,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使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被不斷開發并影響受眾。
一、優化課堂教學
思政理論課是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教學質量是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關鍵。思政課教師首先要學會跳出課本和教案。“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有區別的。教材中的邏輯、框架、語言方式等并不適合直接拿來用于課堂溝通。教師應該先將這些變成學生的語言,再講給學生。” 利用微視頻引入課題,出奇制勝,結合教學內容,恰當運用微視頻導入新課,構建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能在較短時間內以最佳的狀態進入角色,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利用微視頻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再現情境,使課文內容形象化,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使用PPT之類的課件播放,但是多數教師局限于圖片、文字等材料的呈現。大量的圖片和文字材料的堆砌在教學中的效果有時是適得其反的。微視頻就不同,它信息容量明確,在播放中有聲音、圖像、文字,信息量大,多數微視頻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這樣的教學材料可以使學生更加關注教學內容,使教師可以更好地將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在觀看后也可以積極地進行反饋,同時也可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感染力。教師在思政教學中適時加入微視頻,能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對移動互聯網資源的調動和使用,可以改變思政課堂上的“低頭”現象,讓學生主動獲取教學資源,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能夠降低學生對思政課堂教學的抵觸情緒,讓學生對智能手機的認識從單純的娛樂工具轉化為寓教于樂的學習工具,減輕手機依賴心理。
二、探索“微思政”新模式
隨著WiFi覆蓋率的提升、4G 技術的成熟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時間不再限于8小時之內,工作場所也不再囿于課堂、班會或學生宿舍,哪里有網絡,哪里就是弘揚主旋律的陣地,就是意識形態的戰場;另一方面,人人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上的每一次有感而發、微信朋友圈的每一次轉發,都可以是價值觀的引領、正能量的傳遞和良好輿論環境的塑造。“微思政”的全覆蓋、即時性,在網絡輿情爆發時,也將成為最及時有效的危機化解渠道。“微思政”對時空界限的超越,在增強思政教育的時度效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通過指導學生制作微視頻,讓他們自覺表達、傳播主流價值觀,增強他們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消化和理解。同時,思政教育工作者還能利用
微視頻主動介入大學生生活,開展隱形的思政教育,相比于課堂教學對思政內容的灌輸,這種自覺思考的做法更容易獲得大學生的認可。一要打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專題網頁和網上校史校訓展覽館。組織拍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微電影,舉辦感動大學人物等網絡評比活動,開展網上網下有機結合的網絡文化節系列活動。二要提升網絡媒體的服務功能。積極運用網絡開展各類咨詢服務,及時解決師生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思想和實際問題。三要開放網上自主學習資源。大力推進網絡公開課建設、推行網絡教學,讓學習書本知識與瀏覽多媒體信息相結合、書本知識點與學生興趣點相結合。開放互動,引領思政教育“微對話”。一要精心設置網絡議題。以重大節日、紀念日等節點為契機,圍繞國史黨史、理想信念、道德修養等內容,設置話題,引導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各抒己見、充分交流,使網絡新媒體成為導引學生向上向善的有效通道。二要構筑師生互動的長效機制。以建制度、搭平臺、強督查、重服務為重點,培育師生互動良好局面。強調長效要長、互動留痕、引領有效、育人有方。三要培育網絡意見領袖。學校要著力建設一支包括各級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網絡管理和技術人員、學生黨員骨干等在內的專兼職結合相對穩定的“紅客”隊伍,取長補短,彰顯綜合優勢,在輿情應對、輿論引導中敢于發聲、善于勝利。
總之,移動互聯時代,微視頻的思政教育功能開始受到廣泛認可。大學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微視頻豐富課堂教學,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將富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微視頻推送給大學生。同時鼓勵大學生創作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微視頻作品,通過校園新媒體平臺擴散其影響力,發揮積極的思政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鄭運旺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紅旗文稿》2017/3
作者簡介
王迪,1982-,山東巨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