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斌
摘 要:建構主義的核心觀念是指學習者應掌握建構知識意義的主動權,教師只需要為促成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而提供教學幫助與指導即可。由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觀念與新課改的基本宗旨——以學生為本相吻合,所以也就成為初中語文教師展開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依據。以初中語文古詩詞內容為基礎,從創設古詩詞誦讀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欣賞,加強學生誦讀感悟三個角度來分析建構主義理論下,初中語文教師應如何組織古詩詞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建構主義;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
古詩詞教學既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課程的教學難題,原因在于初中生本身的文學素養水平較低,不懂如何品味古詩詞特有的文學語言。再加上教師為了緊跟教學進度,或多或少地剝奪了初中生的思考時間,將教師解析、學生記錄與背誦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如此一來,初中生更加無法品讀古詩詞。針對這個問題,建構主義認為教師要適當放手,鼓勵初中生自己去閱讀、自己去理解,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誦讀感悟,進而提升他們的古詩詞欣賞能力,使其獲得學習成功,然后達到改善學生學習態度、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一、創設古詩詞誦讀情境
筆者曾針對初中生展開過一次教學探討,向其詢問他們不喜歡學古詩詞的原因。大多數學生認為,雖然古詩詞的韻律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他們卻感覺自己與古詩詞相距十分遙遠,無法走進古詩詞所描寫的文學世界。創設古詩詞誦讀情境就是為了讓初中生更快地進入古詩詞的文學背景之中,使其與古人的思維相吻合,更易于他們理解古人的生活與思想,能夠消除初中生的距離感與年代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就如在《天凈沙·秋思》一課中,筆者就先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秋日私語》這首著名的鋼琴曲,同時展示了秋日蕭瑟的景象。在鋼琴曲的引導下,學生的心靈慢慢平靜下來,而且在心中產生了一種難言的思念與悲傷之情,而這與作者《天凈沙·秋思》的感情基調是相符的。然后,筆者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大多數學生表示自己對家人、家鄉產生了思念之情。最后,筆者再引導學生閱讀《天凈沙·秋思》,便會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體會馬致遠的思鄉之情。
二、引導學生自主欣賞
引導學生自主欣賞是為了發揮初中生的閱讀能力與分析能力,是增強學生學習效能感與幸福感的一個重要方法。不管通過哪種方式,每一個初中生都積累了一定的古詩詞基礎知識,也有相關的學習經歷,所以他們是具有自主解析古詩詞的學習能力的。初中語文教師應尊重與認可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通過自主探究活動來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才華與魅力的平臺,以便讓初中生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與成長。
就如在《木蘭詩》一課中,筆者便鼓勵初中生自主閱讀與學習《木蘭詩》。大多數初中生對花木蘭這個歷史人物及其人生經歷有著一定的了解,而這就可以為他們理解《木蘭詩》這首古詩歌的具體內容打下基礎。在教學中,筆者將4名學生分為一組,鼓勵他們在組內總結與學習本首古詩中的基礎知識,然后在組內進行誦
讀,感受北朝詩歌的語言與節奏特點,進行翻譯與復述。在組內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誦讀任務與翻譯工作,而且他們會認真聆聽每個組員的發言,能夠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將詩歌內容完整地敘述出來。最后,筆者會引導學生分析本詩的語言特色與敘事方法,引導學生更深層地剖析花木蘭的英雄形象,提煉出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感,便可完成本課教學任務。
三、加強學生誦讀感悟
每個初中生對古詩詞的感受能力與學習需求都是不一樣的,而教師也應該主動加強交流與探討,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觀點,加深他們的閱讀體會。被收錄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中蘊藏著深厚的傳統文化與思想精髓,教師要做的便是引導初中生深入挖掘這些隱性資源,以便使學生全面把握古詩詞的文學價值,使其逐步形成文學鑒賞能力與欣賞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
在《渡荊門送別》一課中,筆者便以合作交流來深化學生的學習深度。學生對李白這位偉大的詩人并不陌生,也學過李白的多篇詩詞作品,所以對李白所創作的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有所了解。在《渡荊門送別》中,學生可以自由闡述他們的閱讀體會,分享自己對本詩情感與內涵的分析成果。比如,有的學生分析了李白出游楚國的經歷,結合當時車馬不便、信息閉塞等時代背景說出了李白此人心懷天下、胸有溝壑的人格魅力;有的學生則通過分析李白的寫作手法與詩詞風格,說出了李白是一個放蕩不羈、樂觀豁達的詩人;有的學生則通過尾聯指出了李白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升華了本詩主旨。在交流中,初中生可以全面學習古詩,從他人觀點中完善自我認識,所以能夠有效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引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為了突出初中生的學習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古詩詞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全面學習建構主義的相關教學理論,將其落實到教學實踐之中。
參考文獻:
[1]代忠義.優化古詩教法學法 實現自主學詩品詩: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08.
[2]李倩.建構主義視角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