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郁紅
摘 要: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以一堂聽說課為教學活動設計案例,以優化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為出發點,從語言輸入、支架搭建、課中反思及教材整合與活動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教學設計;課堂活動設計;活動設計
一、背景介紹
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決定了教學成效。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課堂內容、語言鋪墊不夠,導致教學活動實踐性差,費時低效。本文以一次校內公開課為例,探討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本次上課內容為八年級下冊“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A 1a-2c第一課時,屬聽說課型。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詢問、陳述自己或他人的困難和麻煩,能針對別人的困境提出解決的辦法和建議。在功能性要求上則需能正確使用Why dont you...等句型及情態動詞could,should等表達建議。
二、本節課課堂教學活動片段分析及對策
1.活動內容鋪墊不夠,沒有為學生搭建好支架
片段1:
教師要求學生看圖然后根據圖片提示回答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都遇到了哪些問題。圖片1中一個學生坐在書桌旁奮筆疾書,旁邊堆著高高的一堆書。學生根據圖片馬上能回答出:“I have too much homework.”老師則補充說明:“I have too much homework,so I dont have any free time to do things I like.”接下來老師就問學生:“What other problems do you have?”這時課堂上出現了集體沉默的狀況。然后學生說出來的問題基本都是1a提到的,而且表達上存在問題——用的不是原句而是“Dont have time”或“Dont play computer games”這樣的句子。
【評析】
從學生的回答來看,除了1a中給出的五個問題外,學生一下子想不到其他的問題。說明教師提供的支持不夠,學生一時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去提出自己的問題。一般說來,教師設計的問題超出了學生語言能力范圍都會導致學生回答不了老師的問題,從而產生集體沉默。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一定要為學生搭建好支架,即在教學設計時要分析學習者現有水平以及通過幫助可以達到的水平,從而設計相應的活動支架。在每個單元的第一節課,在學生思維還沒有完全發散時,教師應該多給支持,以促進學生參與課堂,避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對策】
在學生活動前,教師首先應了解學生有哪些困惑。然后以頭腦風暴的形式搭好內容表達的支架,如:my study,my school,my parents,my sister/brother,my friends,my teacher,my classmate等等,刺激他們用語言表達真實問題,真正做到實際運用語言,提高語用能力。
2.語言輸入不夠,缺乏課中反思,囿于教材
片段2:
學生在片段1中談論了自己的問題后就進入了聽力環節。聽第一遍,完成教材的要求“在1a中圈出你所聽到的問題”;聽第二遍,教師設計了一個“Try to advice”的pair work活動環節——就片段1學生活動中提出的問題給出自己的建議。本活動中有學生展開對話,但是并不熱烈。在隨后的課堂展示中發現,學生基本給不了建議,結結巴巴地說了“You should”或“Why dont you”就說不下去了,在那里冥思苦想;或是從書上找一句文不對題的句子讀一遍。接連幾組學生展示都是這種情況。
【評析】
本活動的難度難在表達上,從教學設計來看,它以片段1活動的輸出為基礎。但是學生在片段1活動中由于語言能力有限,根本無法輸出。因此,以其為基礎的片段2活動開展得非常艱難,學生參與面小。其次,教師沒有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即時的課中反思,沒能即時調整教學設計。課堂是動態的,即便教師預測了各種情況,課堂上還是有可能有意料之外情況發生。這時教師不能無視課堂上學生的需要仍然按照既定的教學設計完成教學而應該停下來進行即時的課中反思:為什么會導致這個問題?學生需要怎樣的幫助?教師應該怎么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然后根據反思結果調整教學設計。
【對策】
首先,教師應先增加語言輸入。可考慮將給建議的活動置于接下來的聽力活動2a、2b之后。因為在2a和2b聽力中會繼續輸入一些簡單的建議,如write him a letter,call him up,talk to him so that you can say youre sorry等。有了2a、2b的語言輸入,學生能就一些相同的問題給出簡單的建議。
三、小結
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是規范性和操作性都比較強的實踐活動,教師應從系統理論出發、從學生學情出發,立足學生實際,切實符合學生需要。在教學活動設計上,一方面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不被教材牽制;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難度稍大的活動以達到“i+1”的效果,但一定要確保活動前有足夠的語言輸入,活動中為學生搭建好支架,以引導和幫助學生達到活動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潔元.例談支架模式在讀寫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2(10).
[2]張春開.高中英語課堂中教師的追問技巧[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6(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