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岳
摘 要:教學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也在積極進行改革。針對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應用的意義進行詳細的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應用的策略,以便于踐行素質教育的要求,展現數學知識的魅力。
關鍵詞:分層教學;初中;數學教學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工作更加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在教學工作積極創新的背景下,教學工作更加重視學生的地位。“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要求,是素質教育工作開展的始終。如何高效將分層教學融入初中數學教學工作中,已經成為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將針對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運用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應用的意義
在初中數學教學工作中,融入分層教學,能夠切實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讓全體學生都可以增強自身的數學水平。切實將數學知識進行細化,迎合了當前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此外,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難度也相對較大,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也日漸凸顯。初中階段開展數學教學工作的任務之一,便是最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潛力。開展分層教學,能夠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特點,區別化開展教學活動。這樣,便可以最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提升學生思維邏輯發展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分層教學工作能夠轉變傳統教學工作枯燥、乏味的現狀,分層教學在開展的過程中,可以融入多種有趣的教學模式,真正轉變了傳統枯燥的教學課堂,活躍了教學的氣氛,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說,分層教學是教學工作開展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是一種實際教學效率極高的教學手段。
二、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應用的策略
1.針對學生進行分層,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想要開展分層教學,就必須全面了解學生、引導學生自主針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在當前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教學工作便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初中數學知識已經展現出難度,為了讓學生增強對數學知識學習的信心,教師們便可以深入針對本班的學生進行分層。在分層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日常表現進行的分層。最好將學生分成3個組。針對A層學生,能力好、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上進心。B層學生則是邏輯思維能力較好,存在一定的上進心的學生。C層學生則是邏輯思維一般、上進心一般的學生。那么,教師便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重點地開展教學工作。例如,在學習初中數學蘇教版八年級上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時,教師便可以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區別化的教學內容。針對A層同學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針對B層學生,教師可以積極借助教學手段,例如“問題探究學習”手段,切實讓學生在自主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探究欲望。針對C層學生,教師可以積極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通過圖表等形式,將基礎的教學知識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切實針對學生開展分層,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促進不同學生的全面發展。
2.針對學習目標進行分層,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水平日漸凸顯。不同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接受的能力有限,所以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有所差異。在素質教育的倡導下,學校也積極開展了“減負增效”的教學工作。若一味按照統一的標注很難開展教學,便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下”的現象,便會造成數學學習兩極化的現象,打擊了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切實避免此種問題的發生,教師可以積極針對不同學生,分層教學目標,這樣不僅能夠滿足最基層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還能夠適當針對學習能力較好的同學進行適當的教學拔高,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例如,在學習初中數學蘇教版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時,由于學生剛接觸“二元一次方程”,所以可以針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針對A層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嘗試由二元一次方程變成關于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但是針對B層和C層的學生,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最基礎的知識。其教學目標則是“使學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學會判斷二元一次方程”等。通過分層的手法,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自身的基礎上,掌握數學教學的相關知識。既解決了“吃不飽”的現象,又解決了“吃不下”的現象,有效提升了數學教學的效率,減輕了數學學習的負擔。
總而言之,分層教學手段是一種非常適合數學教學的手段,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滿足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還需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重點、有目標地針對學習、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切實展現分層教學的實際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寧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小議小學班主任工作[J].教育科學(引文版),243.
[2]張春閃.實施分層教學,打造高效課堂: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4(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