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權
摘 要:由于人類對于社會價值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需要專業化、多樣化和技能化等綜合型人才。在初中教育這一時期,數學教學已經不再僅僅傳授簡單的加減乘除,取而代之的是幾何與代數的知識點。在幾何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優秀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且教會學生采用數形結合的學習方式。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對于圖形應用的掌握程度較差。對此,教師可通過利用模型教學法,對幾何教學法進行拓展,從而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數學;幾何教學;模型;應用
幾何知識是初中數學教學大綱的一大內容,其主要特點是無明顯的變化規律,因此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幾何內容時,學習的效率較低。而如何開展有效的幾何知識教學活動呢?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利用道具模型、多媒體模型、生活案例模型進行教學。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亦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各項數學學習能力,即舉一反三的能力、基于模型建構知識聯系的能力、掌握各類模型解題技巧的能力。
一、道具模型教學
道具模型教學,是指在現實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就地選取一些教學道具,并利用這些模型開展幾何知識的教學,以此確保直面性與帶入性的教學效果。在選取教學道具時,教師應盡可能選取一些立體感強的物品,比如:粉筆盒、教室、課桌等,或者選用一些對比鮮明的物品,隨之引出問題,如“為什么教師可以容納這么多學生,而一張草稿紙卻塞不進東西呢?”之后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教師再把草稿紙卷成一個筒狀,隨后把一支粉筆塞進去,并開展討論與觀察的學習活動,逐漸引導學生得出教室與草稿紙之間的不同點:教師有長、寬、高,草稿紙只有長和寬。最后,教師便可趁機引出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概念和計算公式了。此外,教師也可自制一些簡單的道具模型。如在講到“認識四邊形”的內容時,教師可用12根5cm、4根8cm的木條,分別制作出四個模型:菱形、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其次便讓學生根據木條的長度觀察這四個模型的相同點,而學生則很容易看出菱形與正方形的四條邊都是5cm,而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便是5cm和8cm。最后教師可再引導學生“不同的圖形也是有共同點的,就像正方形可以轉變菱形,長方形可轉變為平行四邊形”,幫助其建立不同幾何圖形之間的共性關系。
二、多媒體模型教學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各中小學的教學工作,為教師提供了大量的教學支持,如:文獻資料、教學圖片和視頻的支持。因此,教師在進行幾何知識的教學工作時,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所需的模型,用圖片的方式展示出來。比如,在學到“不同線的特點”時,教師可事先找好直線、線段與射線的代表模型,如延伸的公路、一支筆、手電筒的直射光等圖片,之后讓學生進行觀察與分析。而在課本的理論知識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很快分辨出:延伸的公路是直線,因為直線沒有端點可無限延伸;一支筆是線段,因為線段有兩個端點,不可延長;最后的手電筒的直射光是射線,是因為射線有一個端點,另一端可無限延伸。當對不同線性的代表圖形進行對比與考究時,學生便能充分理解何為端點、何為無限延伸等概念,進而加深對不同線性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的認識,最終完成對應的練習題目。此外,在講解“求不規則圖形的面積”的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切分功能”,將不規則的圖形切割為正方形、長方形等規則圖形,再引導學生計算出所有規則圖形的面積并將其相加。
三、生活案例模型
數學源于實際生活,亦回歸于生活中,因而數學學科的實用性極其強大。以生活中的常見事物作為導入話題,較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幾何教學中,可借助一些生活物品將其轉變成模型進行教學。比如在講到幾何原理中“勾股定理”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提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你們一般用什么工具來測量角度與長度呢?”學生通常會給出這些答案:“三角板、量角器和直尺。”教師可再提問“普通的三角形,卻涉及一個幾何原理。你們知道是什么定理嗎?”此時,教師便可讓學生思考或討論直角三角形的特點。當學生無法得出正確答案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直尺測量出三條邊的長度,如測出“3cm,4cm,5cm”并進行分析與探究。最后,教師在提出“a2+b2=c2”的答案時,再借機引出“勾股定理的定義”。另外,教師可布置課后作業,可布置一些實踐性較強的學習任務,比如:讓學生去測量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物品,自行車車架、彩旗、燈罩等,并讓他們驗證是否兩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進而培養學生數學知識與生活實例相結合的實踐能力。
由于數學學科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特點,因此即便幾何教學存在著圖形結合的優點,但是其直觀性仍略顯不足,這便導致了很多學生難以學好幾何知識點。對此,教師必須采用模型教學法,如通過道具模型、多媒體模型以及生活案例模型等方法進行教學,將幾何知識點簡單化,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領悟到學好幾何知識的技巧。
參考文獻:
[1]李守霞.初中數學幾何教學中運用模型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5).
[2]張新哲.初中數學高效率課堂構建的四點認識[J].教育現代化,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