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強
摘 要:傳統的教育特別是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人們長期地過于強調單一的被動的講授接受學習。其學習內容大多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地呈現出來,學生純屬是知識的接受者。這是一個不良的極端,必然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泯滅,學生的探索和發現能力也無法提升。然而,在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又有人認為,當前的教育就是要變知識教育為素質教育,即為單純的能力培養。在課堂上不敢理直氣壯地傳授知識,認為傳授知識就是搞影視教育,要把知識教育同素質教育、能力教育對立起來。這顯然又是另一個極端。這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個誤區。
關鍵詞:能力培養;知識傳授;兩者并重
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對的。因為當今已經進入了科技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之快,人類的知識總量是成倍增長的。一個人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遠遠不能適應時代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習、實踐能力,已成為世界各國對教育的共同追求,成為時代的最強聲音,這理所當然也是重要的目標。知識是前人積累的智慧結晶,教師通過傳授知識給學生,可使學生站在巨人的身上看前方,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培養兩者的必要性。
為什么要強調能力培養,也不能輕視學生知識的傳授
首先,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都需要知識。現在,我們新的教授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發展學生的一切。我們須知,學生的發展就是知識引起的,是知識的內化,是知識的超越。沒有扎實的科學知識作為后盾,那么我們所期待的學生能力和學生的發展,就會像鳥兒沒有豐滿的羽翼而永遠飛不起來一樣,強不起來。
其次,是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傳授。有專家分析認為,從廣義上說,一切學習都必須有傳授。因為學習需要有外部提供客體,否則學習就無從生發。尤其是學生不同于一般的學習者,他們年幼無知、貪玩好動,其學習都必須在教師的督促和教授下進行,沒有傳授就沒有學習。這里廣義上所說的教師“傳授”、學生“學習”的方式,當然也包括講授式的教與學的方式。
再者是從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兩者關系看,他們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是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知識就會成為“無的之矢”,失去“學以致用”的意義;如果只是重視知識的傳授,能力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也就無從談起。因而兩者必須是有機結合,并適當地有所側重,這才是唯一正確的途徑。
當今的知識經濟、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新一輪基礎教育就強調學生的整體發展,包括扎實的基礎知識、獨立思考能力、合作精神、獲得新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的發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就指出,要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就是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實踐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和要求,我們要傳授學生學習所必具的基礎知識,也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所必有的基本能力。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在知識傳授方面,可主要采用講授式的方法;在能力培養方面,可主要引導、探究、發現式的方法。這就是教學的兩種基本形式,兩者都是要同時運用的,只是因對象因環境因內容的不同,兩者側重不同而已,其兩者就像一個人的兩條腿一樣,只是兩條腿健壯,才能走得穩、跑得快。從學生課堂上獲得知識增長能力的類型和方法看,學生不外乎是通過知識經驗進行學習,獲得知識,即間接知識經驗和直接經驗。我們可以通過適當地講授接受式教學,讓學生間接獲得知識,可以通過引導、探究、發現式的教學,讓學生直接獲取知識。這兩種方式各有所長。前者在快速傳授、積累知識經驗,傳遞系統知識其功效之高是其他無法比擬的;后者在積累直接知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有著獨到之處。因此,二者都不能偏廢。
當然,我們在運用講授接受教學時,務必要講究“意義”二字。所謂講究“意義”就是要因對象、因環境、因內容的不同而改變教學方法。確定教學方法有教學對象、環境不同的問題。如學生年級高低、知識基礎實虛等是我們確定教學方法的依據。就知識而言,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很好地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知識的不同有主次的不同,有“含金量”和教育價值的不同,我們確定教學方法就是要以知識是否有利于學生發展為標準。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要“讓學生在更短時間內更好地掌握更多科學和文化知識”。其實,這就是我們確定教學方法分最好的依據。
綜上所述,無論從教學規律上說,還是從學生特點上講,也無論是從時代要求上論,還是從課改意義上說,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兩者有機結合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必須兩手抓,抓能力和知識培養,并且把握好二者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