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萬剛
摘 要: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它們擁有千錘百煉的語言、垂范后世的文采和匠心經營的章法,是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但卻成為許多學生語文學習生涯的“噩夢”。當前的古詩文教學都是“以考定教”“積累式”教學,課堂目標主要讓學生掌握中考的解題方法,教師缺少思辨意識,學生缺少思辨思維,古詩文的教與學都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不能深入文意,得其精華。如何找尋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興趣,如何幫助學生征服古詩文閱讀,如何改善現代古詩文教與學的現狀,在此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一斑之見求共勉。
關鍵詞:古詩文閱讀;教學策略;中學語文
2016新編人教版語文大綱規定,中學生需要能夠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能夠識記常見的名句名篇,能夠理解古詩文實詞、虛詞在文章中的意義與用法,能夠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夠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能夠對文中信息進行篩選、對文章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進行歸納概括,能夠分析作者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夠鑒賞古代詩文中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詩歌意境,能夠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中學生的古詩文閱讀目的是積累語言、超越知識、回歸本質、激發情感體驗、形成形象思維、掌握節奏韻律,但是古詩文閱讀的背后更應是激發學生思考、訓練其語言基礎和進行文化積淀。
一、古詩文激趣策略
征服古詩文閱讀的第一步就是提升學生古文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樂于學古詩文,促使古詩文文化得到一代代弘揚傳承,使古詩文這種優秀的文化植根于學生之中。
1.以讀為主線,進入古詩文世界
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法是得到眾多語文教師認可的,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感知力。但是朗讀時若不注重方法的指導、層次的遞進、精巧的問題設計,也難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的示范朗讀、播放朗讀錄音是當前古詩文教學朗讀的主要方法,但近乎完美的示范朗讀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畏懼感和距離感,因此古詩文的朗讀應關注層次性、指導方法、問題的設計。如在講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首先讓學生通過吟讀文章體驗課文段落味道,其次著重內容理解,概括文章大意,最后感悟人物形象,如此層次遞進,通過不同的朗讀活動逐漸走進文本深處。
2.歷史故事、短視頻載體直抵學生興趣
營造古詩文的氛圍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通過故事講授、成語名句的講解和播放短視頻的形式將古詩文中的相關歷史故事、人物介紹給學生,在擴充學生的知識的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文,進而提升其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對古詩文的知識儲備量,還可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使學生明白詩人在文章中是如何以詩言志的。
3.品評鑒賞,學以致用
學生通過品味、賞析古詩文才能尋求與詩人內心的共鳴,才能感悟古詩文凝練而富有深意的語言文字,才能獲得閱讀的最大快感,進而對古詩文產生興趣。學生將所學的古詩文知識運用到生活情境中,才能真正讓古詩文與學生產生共鳴,才能使古詩文文化植根于民族傳承之中。學生通過古代詩文的品味、鑒賞和學以致用,學會表情達意,感受古詩文語言的魅力,達到樂學樂用的狀態。
二、古詩文講解策略
征服古詩文閱讀的第二步是教授學法,體會古詩文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培養學生的賞析審美能力和思辨表達能力。
1.有“法”可循
古詩文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有陳述性的知識灌輸,還要有程序式的知識內化,只有掌握學法,學生才能在閱讀其他文本時理解文章大意,回顧遷移學法才能消除學生對古詩文的恐懼,為學習古詩文提供路徑和策略。學生在細致入微的學法指導下能夠快速提升古詩文閱讀鑒賞的能力。
2.有“法”可依
在急功近利的應試化環境下,語文教師應牢牢守住古詩文教學本身,引導學生思辨、探究、理解文章的內涵,潛移默化地滲透文章的靈魂;引導學生充分體驗和深度感受古詩文的語言表達,促使學生深切感受作者寫法的意圖;引導學生發現思辨點,并積極思考。在具體的古詩文閱讀講授時,教師可以將同一詩人的多篇古詩進行整合和比較,讓學生對詩人的創作風格一目了然;對同類古詩文進行整合,可以促進學生的知識積累,還有助于學生對不同詩人創作進行比較。
3.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
中華五千年浩瀚的古詩文文化博大精深,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語文教師應該自覺主動地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自覺地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和藝術賞析,善于迎合中學生的心理訴求,利用各種載體與方法激活古詩文課堂,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樹立古為今用的意識,積極運用現代觀念審視古詩文內容和思想傾向。
綜上,征服古詩文閱讀,積極改善學生面對古詩文叫苦連天的現狀,需要回歸古詩文教與學的本源,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引導學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學、文化內涵,注重觸類通,拓展學生學習的古詩文文化視野,帶領學生體會古代文人的情懷,感受語言背后的文化文學魅力和古人的審美情趣,讓學生真正愛上古詩文。
參考文獻:
[1]宋景宏.淺論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J].考試與評價,2013(7):89.
[2]文春霞.中學古詩文教學的問題分析[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