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楷輝 吳麗聰
摘 要:互聯網的普及消除了信息傳遞的滯后,實現了信息的無差別共享,但網絡同時也存在極強的匿名性,這就決定了互聯網在普及之后必然會成為違法犯罪分子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重災區。因此,研究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犯罪治理體系成為必然,也是治理網絡犯罪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犯罪;治理體系
隨著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普及,社會生活的形態正在悄然間發生著變化,網絡空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二空間”,而一些不法分子也注意到這種社會生活的變化,開始利用網絡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尤其是在近年來“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經濟發展已經和互聯網密切相關,網絡經濟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犯罪案件也逐年遞增,現有的網絡犯罪治理體系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治理網絡犯罪的需求。
1 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犯罪現狀
關于當前的網絡犯罪,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2017年的全國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上就曾明確的表示“網絡犯罪已經成為目前第一大犯罪類型,未來絕大多數犯罪都可能借助網絡實施。”網絡已經不再只是作為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而是成為其實施犯罪行為的環境,違法犯罪分子借助網絡實施詐騙、盜竊、破壞計算機系統、侵犯知識產權、侵犯個人隱私等犯罪行為已經老生常談,而通過網絡環境進行非法集資、賭博、違禁物品交易、色情服務等更多的犯罪形式已經到了屢禁不止的地步。
1.1 網絡環境下的犯罪成本低廉
信息的高效無差別共享降低了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門檻和成本,違法犯罪分子通過網絡能夠低價甚至免費獲得受害者的信息,類如網絡賭博則節約了實體場所的成本,只需要為用戶提供一個應用程序即可代替。另外,網絡的匿名性也讓違法犯罪分子降低了為其行為付出的法律代價,很多時候甚至會逃避法律的制裁,即便是網絡最發達的美國,目前針對網絡犯罪法律執法檢控率也不高于2%。
1.2 傳統違法犯罪通過網絡蔓延
正如上文所述,現在的網絡已經成為違法犯罪行為實施的環境,許多傳統類型的違法犯罪已經通過網絡死灰復燃,諸如黃賭毒、詐騙、傳銷、非法集資等在網絡上日益猖獗,而原本已經幾乎銷聲匿跡的黑市也借助網絡重新“開張”,網絡黑市不僅非法制售槍支、爆炸物等違禁物,還向其他人出售網絡犯罪的工具,大量的網絡犯罪工具可以通過黑市交易取得,犯罪者無須通曉相關技術就能使用這些工具,這就極大地便利了網絡犯罪。可以說,網絡正在成為傳統違法犯罪行為頻繁發生的新土壤,也正在更新當前的違法犯罪類型。
1.3 網絡犯罪呈現組織化和國際化
伴隨互聯網普及的即時通訊程序一方面具備了信息傳遞無障礙、無滯后的特點,消除了傳統犯罪存在的地域性,全國性乃至全球性違法犯罪組織通過即時通訊程序就能組織起來,并通過網絡便捷地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另一方面,即時通訊程序和網絡一樣具備匿名性,一但監管有所疏忽就會讓即時通訊程序成為組織性違法犯罪行為的發起點。此外,法律體系的地域性也進一步阻礙了國際化網絡犯罪的有效治理。網絡的存在讓跨國犯罪更加容易,違法犯罪分子不需要進入實施犯罪行為的目標國就能完成犯罪行為。
2 當前網絡犯罪治理體系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2015年8月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針對網絡犯罪的治理進行了刑法上條款的修訂,不僅完善刑法中有關網絡安全犯罪的專門規定,包括:對《刑法》原來的有關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的規定做了補充和完善;也強化了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的網絡安全管理責任;還把信息網絡上常見的,帶有預備實施犯罪性質的行為,在刑法中作為獨立的犯罪加以規定;對網絡上具有幫助他人犯罪的屬性的行為,專門作為犯罪獨立加以規定。可以說,《刑法修正案(九)》已經轉變了網絡犯罪刑法立法的思路,開始從回應式立法向前瞻式立法過渡,但是這樣的刑法治理恐怕仍然不足以解決目前網絡犯罪行為頻發的現狀。在筆者看來,我國的刑法體系已經相對完備,盡管新類型的網絡犯罪層出不窮,但是幾乎全都是傳統犯罪類型的網絡化,如果偵查機關能夠完成犯罪偵查,那么我國的刑法體系足夠將違法犯罪分子制裁。應當注意到的問題是,網絡的特性才是網絡犯罪難治理的根本原因,例如網絡上的黑市在售賣違禁物品時選擇采用某些不定期更新的代稱,甚至一些代稱與違禁物品之間毫無關聯;再例如許多淫穢色情網站都將服務器設在海外,網絡監管者雖然可以發現但是除了要求相關部門屏蔽其網站IP之外似乎也沒有太多手段加以制裁。
因此,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網絡犯罪治理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的網絡環境太過復雜,難以通過網絡監管通過網絡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若通過對用戶進行監管不僅任務艱巨而且可能會涉及個人的隱私問題。
3 創新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犯罪治理的探討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網絡經濟發展極為迅速,如若不能有效遏制網絡犯罪的頻發,甚至可能會拖累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筆者認為,進行網絡犯罪治理已經轉變當前的應對思路,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從宏觀的角度進行整體的規劃;不能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犯罪偵查,而是要打破各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實現網絡犯罪治理的聯合執法;不能讓網絡的匿名性成為網絡犯罪的避風港,而是要借助網絡打擊網絡犯罪。
3.1 凈化網絡環境,讓違法犯罪分子無處遁形
首先應當改變當前的網站監管思路,建立網站信用評價機制,所有已經運營的網站都需要等級注冊,參與到信用評價當中,連續評分過低的網站應當及時關停。其次,應當注意審查建設網站的資質,提高網站注冊的門檻,企業網站應當具備一定的企業資質,個人網站注冊應當對其能夠注冊的類型進行限定。最后,應當提高即時通訊程序開發者的監管責任,如果無法有效監管其即時通訊程序,應當及時要求其進行整改或者關停。
3.2 更新監管手段,讓網絡技術服務犯罪治理
伴隨互聯網+新興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網絡技術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在對網絡犯罪的監管中也可以引入這些新興的網絡技術。在多部門的聯合執法中可以建立數據共享的云數據庫,并接入第三方網絡監管者的數據資料,并利用大數據進行網絡監管,而在一般的監管當中可以引入人工智能系統來減少網絡監管的巨大工作量,節約人力成本。
3.3 加強國際合作,打擊跨地域實施網絡犯罪
國際刑事案件的合作正在日益加強,然而網絡犯罪的治理難題阻礙了這一方面的合作。因此,可以將網絡犯罪監管的云數據庫升級為全球共享,并通過該數據庫共享各自的網絡犯罪治理案例,建立同步監管系統,實現打擊網絡犯罪的協同進行。但是刑法地域性導致的國際法沖突仍然是實現協同打擊網絡犯罪的阻礙,需要國際組織能夠協調各國的刑法沖突,建立求同存異的打擊網絡犯罪的國際條約,實現跨地域打擊網絡犯罪。
參考文獻
[1]劉憲權.網絡犯罪的刑法應對新理念[J].政治與法律,2016(9).
[2]歐陽本祺,王倩.《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網絡犯罪的法律適用[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4).
[3]王肅之.從回應式到前瞻式:網絡犯罪刑法立法思路的應然轉向——兼評《刑法修正案(九)》相關立法規定[J].河北法學,2016,34(8).
作者簡介
林楷輝(1990-),男,本科學歷,現任泰寧縣人民檢察院公訴科書記員。
吳麗聰(1990-),女,本科學歷,現任泰寧縣人民法院執行局執行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