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建梅 汪舒展 胡黎明
摘要 植物保護專業是科技興農必不可少的學科。為提高植物保護專業教學質量,培養出能夠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和社會發展的創新性植物保護專業人才,本文從學生學習的不同時期對植物保護專業教學的重點提出了不同的指導方針,并結合大多數農業院校植保專業的教學現狀,對目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開展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 植物保護;教學質量;理論教學;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276-03
Thoughts 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Plant Protection
SHEN Jian-mei WANG Shu-zhan HU Li-ming *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
Abstract Plant protec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subject for the del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lant protection course and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plant protection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different guidelines for the teaching of plant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students′ learning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plant protection in most agricultural colleges,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were further discussed.
Key words plant protection;teaching quality;theory teaching;practical teaching
植物保護專業是科技興農必不可少的學科,該學科通過綜合開發多種理論和方法,使目標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或將危害降低到經濟閾值以下,達到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植物保護專業的發展是保障農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1]。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業也由傳統耕作方式轉變為科技化、現代化生產,為適應這一發展,要培養出更多的熱愛農業且愿意投身于農業現代化事業的創新型人才。植物保護專業作為科技興農中的一門重要專業也面臨著嚴峻考驗。植物保護專業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改革教學方式與內容等引發學生對本專業產生濃厚興趣,以激發學生對本專業學習的熱情及遇到困難時吃苦耐勞的精神;通過完善現有的課程設置、教學手段等鞏固學生對植物保護專業基礎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便于在以后的專業學習及工作中靈活運用基礎知識;通過大量的實踐技能訓練及對實踐技能教學內容的改革提高學生獨立動手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通過增加教學中的創新性與研究性內容及將教學方式從灌輸式向引導式轉變,從而提高本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及探究性思維。
1 深入剖析植保專業,激發學生專業興趣
1.1 把握興趣教學的有效時間段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對于優化教學質量以及提高專業人才的素質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中國,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的嚴重脫節使絕大多數高中生對大學所設置的專業不了解,因而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很多學生是憑著專業是否熱門或全憑自我感覺來填寫,這樣便導致志愿選擇的倉促與茫然[2]。同時,由于整個社會對農業類學科專業的認同度不高,導致很多特別是最后調劑來的學生對植物保護專業存在抵觸感。在剛剛進入大學的這一特殊階段,很多植保專業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要么不了解、要么不喜歡,因而在這一階段應該提高專業教學的趣味性,以提高學生對以后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積極性。然而,在很多高校中由于各種原因,在教學初期學生接觸到專業課的機會并不多,所以在這一階段開設植物保護專業的導論課顯得尤為重要。
1.2 采用合適的專業教學方式
植物保護專業屬于農學類的專業,其研究的主要范圍即植物病害、蟲害及其防治。因此,在植物保護的范疇中最常接觸到的是3種生物,即植物、昆蟲、微生物。教學內容方面,可以首先淡化專業知識的學術性,用通俗易懂且有趣的形式給學生介紹這3種生物,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習研究的對象感興趣。例如在學習昆蟲時,教師可以多選擇一些美觀的可以引發學生好奇心的昆蟲種類進行簡單介紹,以改變昆蟲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雖然從小學開始學生一直有學習生物類的相關知識,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從教學方式上來說,既要有課程講授的部分又要給學生接觸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從內心產生對專業的熱愛。
1.3 深入剖析植物保護專業現狀及前景
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就業后更有效率地進行相關工作,為以后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專業教師應該在學生學習專業課期間為學生深刻地剖析植物保護專業的意義、對農業生產的巨大作用以及未來發展中的一些展望。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所學習的專業的價值所在,明確未來的職業方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加成就感以及對自己所要從事的事業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優化理論課教學方式
2.1 基礎課程的重要性
植物保護專業是一門建立在各個學科基礎上的具有極高應用價值的專業,主要涉及化學、數學、英語、信息技術等基礎課程,同時也與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專業基礎學科息息相關。因為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必將會應用到這些基礎課程,所以學好這些基礎學科是學好植保專業的前提。當前由于教學方面的不斷改革,注重專業知識的廣度,卻忽略了專業知識的穩扎穩打,每門專業課課時安排大量縮減,導致專業課程的學習都是淺嘗輒止。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不能因為重視實踐技能以及專業知識廣度而忽視基礎課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對學生的教育首先要重視基礎學科的知識傳授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培養,其次是專業能力和技能的培養[3]。
2.2 針對植保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建議
首先,基礎課程一般都可以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其研究的范圍十分廣泛,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足夠的課時教授所有的內容,所以在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設定上應該有一定的偏向性,比如在植物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地偏向于農作物植物學特性的介紹。其次,大一、大二是學生學習基礎課程的主要時間段,這一時期的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學生不了解這些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此時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舉證說明基礎學科的重要性,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3 專業課程教學中現存問題及解決方法
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設定上來看,當前植保專業不同科目的主干專業課程都是由不同的授課教師教授,然而大多數專業課程之間都具有密切的聯系。教師在講授某一知識點時可以較多地與其他科目的知識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對整個植保專業知識網的構建,使知識更加系統化。比如在學習農業植物病理學中某一病害的病原菌病害循環時就可聯系到普通植物病理學中所學的有關病害循環的知識點。除此之外,大多數專業課程除理論課外都有相應的實驗課時,目前這些實驗課程大多為觀察性實驗及為學生鞏固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而設定。理論課一般與實驗課分開,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教師可以適當地將實驗課內容引入理論課堂上。
從專業課程教學方式上來看,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上的普遍使用,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會選擇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擁有許多優點,但是運用稍有不慎便可能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很多教師特別是一些年輕教師會過多地注重多媒體的形式而忽略教學本身的內容。教學過程中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并且由于多媒體可以加快教學速度,很多教師便忽略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而一味地加快教學速度,反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逆反情緒。對此,教師使用多媒體時應意識到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成為教學的主體[4-7]。使用多媒體時要考慮教學的內容、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課堂上多與學生交流互動等[8-9]。為促進教學語言與國際接軌,為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以及國際交流打下堅實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中英雙語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對一些重要概念和最新研究信息的講解。
3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踐技能
3.1 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性
植物保護專業是一門具有極強應用性的學科,植物保護專業的最終目標是保護田間的植物免受病蟲害的危害并對已發生的病蟲害進行治理。顯然這需要植保的專業人員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生產中。大量實踐技能的訓練可以為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如診斷病害、制定防治措施等)中提供更多的經驗,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例如,認識作物上的各種病蟲害是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目前在農業昆蟲學、農業植物病理學的理論及實驗課程的教學中均會涉及很多鑒別病蟲害的內容。很多學生通過理論課及實驗課的學習都能夠掌握各種病蟲害的危害癥狀,但是通過各種調查統計來看,真正到達田間時很大一部分學生還是不能高效準確地鑒別病蟲害。因此,大量的田間基層實踐教學對于提升植物保護專業教學質量非常有必要。
3.2 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目前,在多數高校中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途徑多為實習環節。實習通常在中高年級的課程中才會設立,每學期實習時間為2~3周,植物保護專業的實習多為標本的采集與制作、化學保護防治等。由于各種條件的約束,實習的時間較短,學生接觸基層、體驗實際生產過程的機會也不多,學生從實習中收獲到的經驗并不豐富。
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接觸大田生產,條件通常比較艱苦,教師一方面可以改善實習的物質環境條件,另一方面應該給予學生精神上的支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實習通常周期較短,然而積累經驗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為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梢蚤_墾一片田地,在教師的指導下與農學專業合作,讓每個學生體驗農作物生長的整個過程。農學專業學生偏重于種植技術的操作,植保專業的學生偏重于整個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鑒別及防治措施的制定。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真正實現自主動手并通過參與農作物生長的全過程獲取大量實踐經驗。在實驗教學中應采取“走出去”的做法,直接到田間地頭、溫室大棚中進行調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病、蟲、草、鼠害對農林植物的危害[10]。
4 激發創新能力,培養科研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11]。培養高素質的植物保護人才,不僅要求學生會應用知識進行實踐,更高層次上來講還要求學生能夠運用知識和理論,在植保專業領域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對植保專業的教師來講,既要讓學生識別最基本的病蟲草害,還要讓學生了解生產實踐中病蟲害發生的情況,病蟲害防治的新藥品、新方法、新技術,以及病蟲害最新的研究進展[1]。如云南農業大學朱有勇院士把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作物病害的實例引入課堂,拓寬學生的視野;散居型蝗蟲和群居型蝗蟲的體色不同,近期的研究結果發現主要是其體內參與多巴胺代謝途徑調控的關鍵控制基因不同所致,類似的最新基礎研究結果也可以引入課堂;也可以以專題形式向學生介紹農藥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農藥新品種的開發、農藥新劑型的發展、近期農作物上發生的重要病蟲草害及防治藥劑等內容[12],使學生掌握最新的發展動態。
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研究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可減少驗證性實驗課程的課時并增加一些探究性的試驗,在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文獻,同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所查資料制定解決方案。如在學習柑橘的黃龍病時,教師可以對該病的發病情況、發病條件以及病原物等基本情況進行講解后,舉出真實病害的案例,讓學生對該病例進行分析并制定防治方案。教師還可組織一些科技創新活動,并鼓勵學生參加一些科研項目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思維。
5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植物保護專業教學中應從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夯實專業基礎、提高實踐技能、激發創新科研思維這4個方面優化教學質量,并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為培養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植保專業人才,植保專業教學體系還將有巨大的優化改革空間。
6 參考文獻
[1] 羅金香,張永強,楊振國.植物保護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173-174.
[2] 蘇宏華.植物保護專業課的教與學之改革[J].科教導刊:課程教學,2015(8):102-104.
[3] 付遠志,趙元增,孫海燕.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12):103-105.
[4] 申建梅,胡黎明,賓淑英,等.多媒體技術在普通昆蟲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39-40.
[5] 李學農.多媒體課堂教學原則與方法的探討[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4,18(3):160-162.
[6] 羅梅娟,喻煒.對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5(1):32-34.
[7] 劉鵬輝,李乃乾.互動式多媒體課堂教學研究[J].教育探索,2006(8):46-47.
[8] 劉飛.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教學效果[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6):177-178.
[9] 韋葉生,覃志堅,鄧益斌,等.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右江醫學,2005,33(1):84-85.
[10] 王新譜,洪波,賈彥霞,等.植物保護專業綜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大學教育,2015(9):156-157.
[11] 秦福葉.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等教育,2011(5):105-107.
[12] 黃繼光,周利娟,徐漢虹,等.《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8(1):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