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 牟昉圓
【關鍵詞】 甘肅省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2—0020—02
黨的十八大提出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實行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是轉變政府管理職能,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國家實施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以來,甘肅省高度重視,結合實際創新實踐,各地因地制宜進行了有效的探索,掛牌督導工作成效斐然,涌現了一些典型,呈現出改革創新的景象。
一、抓住機遇,大力推進掛牌督導工作
2013年9月,教育部正式啟動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甘肅省教育廳高度重視,召開各市州教育督導室主任會議,下發有關文件,設計統一格式的責任督學公告牌,對全省掛牌督導進行安排部署。2015年6月,在臨夏縣召開全省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工作會議,進一步研判全省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形勢,總結交流開展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經驗,部署和落實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具體工作。同時,每年統計全省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情況,動態監管、實時分析掛牌督導工作現狀,為推動和做好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
近年來,甘肅省教育廳在開展專項督導和綜合督導活動中,都對市、縣督學責任區的建設和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進行了實地檢查。經過各級教育部門多途徑、多渠道指導和檢查,有力推進了全省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據統計,2014年1月,全省88個縣市區(包括嘉峪關市和蘭州新區)及省教育廳直屬中小學校已經全部落實了責任督學掛牌督導,達到了將掛牌督導制度覆蓋所有中小學校的目標。目前,全省督導機構專職人員756人,兼職督學3724人,共有督學責任區713人,掛牌督導的責任督學3734人,平均每個責任區配備責任督學5.2人。
二、全面培訓,不斷提升教育督導隊伍
從2015年起,甘肅省教育廳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網絡學院合作,在全省范圍內組織實施“甘肅省督學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計劃三年內對全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所有督導機構專職人員、兼職督學、中小學責任督學共6800人分年度進行一輪集中培訓。2016年4月,完成了第一期全省督學能力提升培訓,1680人通過網上研修、集中面授與自主選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培訓。2017年7月,完成了第二期2500人全省督學能力提升培訓。這是一次先進的教育督導理念和全新的培訓模式融合的創新,國內督導經驗與本土督導優秀案例相得益彰,設計合理,內容翔實,針對性強,培訓效果良好。
據統計,近三年甘肅省共完成4680人次督學培訓。全省督導機構專職人員中接受過國家、省、市、縣各級督導專業培訓共636人,占84.1%。全省兼職督學接受過國家、省、市、縣各級督導專業培訓共2579人,占69.3%。全省督學培訓注重培訓需求調研,強調“分類教學、按需培訓”,確定了高、中、低三個培訓層級,針對每個培訓層級的教學目標與考核要求,研發整合所需培訓課程。培訓的內容翔實,既有理論指導,又有實踐操作的具體經驗。培訓過程中重點解決實際問題,突出培訓研修成果,培養地方骨干督學,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全省掛牌督導工作提供了人力支持和隊伍保障,為全省教育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三、爭先創優,掛牌督導工作成效顯著
為促進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整體質量的提升,2015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啟動了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市、區)建設。甘肅省教育廳積極組織開展全省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工作,制定工作方案,細化評估標準,并積極申報國家級的評估認定。截止2017年11月,甘肅省臨夏縣、會寧縣、臨澤縣、金塔縣、山丹縣、高臺縣等六個縣均達到省級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市區)”之一。在創建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的過程中,全省各地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責任督學掛牌督導模式和經驗,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也呈現出爭先創優的大好局面。其中,甘肅省臨夏縣的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經驗在2016年10月教育部召開的深化教育督導改革暨第十屆國家督學聘任工作會上做了交流發言。同時,教育部督導局把臨夏縣在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掛牌督導創新等方面的經驗在其主辦的《教育督導參考》上進行了宣傳和介紹,甘肅省教育廳在全省范圍內進行了推廣學習。
1. 臨夏縣的“以專為主”模式。2013年2月,臨夏縣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的臨夏縣教育督導委員會,將臨夏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升格為獨立法人的正科級事業單位,隸屬于縣政府。督學編制納入全縣教職工編制數并進行單列,督學專業技術職務崗位職數由縣人事主管部門單獨核定,配備專職正科級督學5名,副科級督學15名,聘請兼職督學11名。全縣所有中小學責任督學全部由專職督學擔任,每人掛牌督導5~10所學校,形成“以專為主”的督學模式,有利于責任督學對責任區學校獨立開展督導工作。
2. 會寧縣的“三級運行”模式。會寧縣建立了“教育督導室——督學責任區——責任督學”三級工作機制,落實分級督導、規劃引領、全面推進、定期總結、督促整改制度;建立了責任區交叉互動督導工作機制、目標責任制、定期評議制,采取“督前自評自查、督中評價指導、督后整改落實”三段模式,將自評——督評——指導——整改相結合,注重目標責任交流,評議、獎懲管理,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責任督學掛牌督導機制,為掛牌督導體制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高了工作的實效性。
3. 臨澤縣的“學段統籌”模式。臨澤縣以招生學區為主線,將全縣中小學和幼兒園按照招生區域劃入9個督學責任區,確定各招生學校校長為招生學區掛牌責任督學,形成了高中督初中、初中督小學、小學督教學點及附設幼兒園的“三級督導”工作體系,責任督學樹立“把生源地學生當作自己低年級的學生去對待,把責任區學校當作自己的低年級分校去對待”的思想。統籌學段的責任督學模式既符合人的成長和教育發展規律,也達到了診斷分析、示范指導、交流提高的目的,形成了良性的掛牌督導機制。
4. 金塔縣的“一體兩面”模式。金塔縣以學段平行、城鄉捆綁、數量相當為基礎,組建了6個教育發展聯盟責任區,在6個教育發展聯盟責任區基礎上,“一對一”復合式設立了督學責任區。每個責任區所轄4~5所學校(幼兒園),兩個責任區互相支持,協同聯動,形成了“教育發展聯盟”、“督學工作站”和“一體兩面”的工作運行機制,既推進了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又提高了教育督導效能。
5. 山丹縣“三環兩引一直督”模式。山丹縣在初級中學、城區小學和農村學校責任區分別設立3個督導工作循環圈,責任督學根據政府教育督導室制定的循環督導計劃,組織責任區內第三方學校督學工作站團隊,依次循環交叉開展掛牌督導,加強了同類學校間的交流,共同促進,融合發展。在高中、學前教育責任區設立2個聯盟督導團,由責任督學組織山丹一中督學工作站團隊對聯盟內的總場中學高中部開展掛牌督導;組織城區公辦幼兒園督學工作站團隊,分別對農村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開展掛牌督導,以強帶弱,引領提高,抱團發展。在每個鄉鎮中心小學轄區內,由責任督學組織鄉鎮中心小學工作站督學團隊對轄區內小學、教學點進行直接督導,推動精細管理,整體提升,規范運行。通過督導,有力地推動了學校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
6. 高臺縣的“雙監管無縫對接”模式。高臺縣在學校門口不僅公示責任督學,還公示責任區督學。每個校門口都掛有2個牌子,一個是“責任督學公示牌”,上面有責任督學和首席督學的照片、姓名、電話號碼、基本職責等內容;另一個是“責任區督學公示牌”,上面有教體局聯系領導、督學責任區領導、首席督學姓名、電話、基本職責等內容,形成既相互監督又互為補位的良好局面。在督導工作中,加強督前、督中、督后“三段式”過程性管理,以督促建、以督促導、以督促改。采取專項督導與綜合督導、隨機督導與經常性督導、發展性督導與終結性督導、督導調研與教學研究“四個結合”的交叉互動督導方式,形成了綜合督導督面、專項督導督線、責任區督導督點、掛牌督導貫穿始終的良性運行機制,構建了“縣、區、校”三級督導無縫對接的教育督導共同體,進一步擴大了責任督學的責任主體,更加增強了責任督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7. 隴西縣的“三級聯動”模式。隴西縣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實行首席督學、責任區督學和學校掛牌責任督學“三級聯動”的逐級報告工作機制。學校掛牌督學每月向責任區督學書面匯報工作,責任區督學每月向首席督學和縣政府教育督導室書面匯報工作,縣教育體育局、縣政府教育督導室根據匯報深入一線跟蹤督導,向縣政府提交督導報告,形成了逐級負責,跟蹤督導,整改落實的督導新局面。
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旨在轉變政府管理職能,也將開啟教育督導工作更大的開放和融合。責任督學掛牌督導也使得督導工作陣地前移、重心下沉,作為橋梁和窗口使得學校、家長、學生和政府聯系更加緊密,讓政府的教育管理更接地氣,抓手更牢。責任督學掛牌督導之船已經起航,還有許多經驗需要創新,許多問題等待我們共同去破解,為甘肅教育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