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康
【摘要】為識別鉆井生產現場的各類風險因素,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分級,落實風險防控主體責任,根據鉆井生產現場實際,開展了風險防控的相關探索和應用工作,對識別的風險逐項進行評價和分級,明確了管控責任和措施。
【關鍵詞】風險分級防控;危害識別;風險評估;體會
油氣井鉆井施工作業具有野外作業分散、搬安頻繁、作業區環境敏感、工種多、設備多、流程復雜、任務重等諸多不利因素,鉆井施工過程的風險控制難度大。為此,針對鉆井作業“點多、線長、面廣”的工作實際,結合危害識別、風險評價及風險分級防控,探索和實踐應用了一套鉆井施工作業的安全管理方法。
一、風險分級防控的實踐
(一)風險辨識與風險評估的考慮因素
風險辨識與風險評估考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從人、機、料、法、環五個方面進行。就油氣井鉆井施工作業現場而言,所做的辨識和評估主要考慮到以下方面: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所有進入工作場所人員(包括承包商和參觀者)的活動:人的行為,能力和其他的人為因素;源于工作場所之外但對工作場所內公司控制下的人員的健康與安全產生有害影響的危險;鉆井作業場所的基礎設施、設備和材料,無論是公司提供的還是外部提供的;公司組織的活動或材料的變化或計劃的變化;工作區域、鉆井過程、安裝、機械設備、運行程序等。
(二)風險評估標準
1.確定風險等級。為便于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分級,我們將風險分為3個檔級:一般風險、中度風險和重大風險。
2.確定風險嚴重性及概率。為便于對風險嚴重性及發生進行確定,將風險嚴重性劃分為3個檔次:可接受、一般、嚴重。將風險發生概率劃分為高、中、低3檔。
(三)風險辨識實施
1.識別。識別是指對在作為生產活動、服務過程中可能對人、環境、財產造成影響和危害的因素進行辨別的過程。就鉆井作業風險識別而言,從技術角度看并不是特別難,但工作量相對來講是較大的系統“普查或“模底”。危害識別的細化程度直接影響風險防控的管理深度。按標準要求一般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物的不安全狀態:包括可能導致事故發生和危害擴大的設訓缺陷、工藝缺陷、設備缺陷、保護措施和安全裝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動: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誤動作、不按操作規程操作;
(3)可能造成職業病、中毒的勞動環境和條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動、濕度、輻射),化學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險氣體、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監督、檢查、事故防范、應急管理、作業人員安排、防護用品缺少、工藝過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在實際工作中,主要從設備和人兩個方面人手。
2.評價。風險評價是在危險辨識的基礎上,針對辨識出的每項危害因素進行風險性評估,通過對所收集到的大量、詳細資料加以分析,估計和預測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嚴重程度。辨識的最終目標是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分級防控管理,風險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風險評價,只有識別、評價并采取措施對風險加以有效控制,預防和管理到位,才能真正防止事故的發生。
為此,公司成立了由各直線部門組成的危害識別風險評價小組,開展識風險、控乒臉和消風險活動,安全主管部門也對各小組的風險識別與評價進行指導和總結,并劉各小組的辨識、評價結果進行了確認。
(1)風險評價方法。風險評價的重點是按照風險的大小與確定的判別準則相對照,進行風險分級,采用作業條件危險評價法(LEG)確定危害和等級,用與系統危險性有關的3種因素指標值之積來評價系統人員傷亡危險的大小。這三種因素是: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C—旦發生事故會造成的損失后果,其簡化公式是:D=LEC。
注意,對風險進行評價時應首先調查此項風險是否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如果違反法律法規要求或者發生過重大事故,可不必進行評估或評分,直接列為重大風險。
(2)評價結果。評價小組圍繞“分層管理、分級防控”的風險防控思路,以鉆井作業專業生產操作和管理活動過程為主線,開展分專業、分崗位的風險辨識、評估和防控工作,對已辨識的鉆井作業現場7911項危害因素逐條進行評價,確定了鉆井作業現場一般風險7407項,重要風險220項、重大風險46項以及這此風險的相關管理層級的風險防控矩陣。
3.評審。評審是對已有風險防控清單的基礎上,對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措施制定、風險等級和風險管理層級的有效性進行周期審查的過程。如果發現危害因素辨識、控制過程不充分,則應重新修改判別準則和重新進行風險評價,以確定更進一步的控制措施。其最終結果應使危害降低到“可容忍”的程度。
二、認識及體會
(一)盡可能做到全員有效參與。風險分級防控的主體是崗位員工,其專業知識是否豐富決定辨識的準確度。因此,應充分重視風培訓的重要性。對于施工區域內外承包商,也應納入培訓計劃之中,使其對危害因素辨識工作的認識與公司保持一致。只有全方位的危害因素辨識活動才能保證危害辨識方向的正確,才能為后續的控制措施提供客觀的管理財象。
(二)盡可能遵循PDCA模式過程。辨識過程的復雜性決定了計劃的必要性。PDCA是體系管理模式,風險防控中的辨識過程中也要按照PDCA的模式進行,制定詳盡的辨識計劃,按計劃要求去進行,對辨識的結果進行檢查,然后進行改進。
三、結束語
通過風險分級防控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員工的風險防控意識,使員工真正體驗到風險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進行動態管理。也使員工在風險識別與評價能力上有所提高。
通過風險分級防控實踐應用,梳理了風險管理層級、職能部門、管理環節之間的職能界面,明確了工作責任。更重要的是在安全生產管理過程中發現了系統上的管理短板,完善了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
在進行危害識別和風險評估的過程中,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只能堅持做到“全員參與,全過程監督,全方位排查,全天候警醒”的管理原則,不斷細化評估結果,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危害的發生,從而真正建立起安全穩定長效低成本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李華偉.HSE危害識別與風險評估過程中的幾點感受[J].安全健康和環境,2003,3(8):23-24.
[2]范永華,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是提高HSE績效的關鍵[J].金山企業管理,2006(1):17-18.
[3]崔文彩,鉆井工程HSE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模式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