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已經進入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著重大歷史挑戰。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轉化做了準確判斷,能否深刻剖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轉化的依據,對于正確認識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轉化 基本依據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213-02
一、判定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理論必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遵循著一定規律并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之中,人類社會也不例外地遵循著其特定的規律,不斷變化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關于主要矛盾的理論闡釋為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毛澤東以其極為深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功底和極其巨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勇氣,第一次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所固有的特殊內在性質和解決途徑,做了系統性的深入揭示,對我國發展具有建設性意義的重大理論。這些經典文獻為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及其歷史性轉化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社會主要矛盾與社會基本矛盾。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尤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推動人類社會形態在原有的基礎上以螺旋式上升的趨勢不斷向前向上發展。它貫穿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規定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社會主要矛盾是在多種矛盾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受到社會基本矛盾的制約,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外在表現形式,具有變化性和階段性的特點。
我國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既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又是勞動產品的獲得者,勞動力所有者與資本所有者的統一使得人們在生產過程中處于平等地位,不存在像資本主義條件下那般的殘酷剝削。這就決定了在我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在屬性是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這種人民內部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但在社會主義不同發展階段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歷史時期上,外在的表現為不同的、有變化的主要矛盾。
就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而言,主要矛盾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性質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但構成主要矛盾兩個方面的需要和生產發生了新變化,因而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歷史性轉化其實就是需求側與供給側的變化。
(2)社會主要矛盾的需求側。馬克思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理解人的需求。一方面,在同一時期,同一主體往往具有多種類型的需求,不同主體具有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同一種需求對不同主體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力,各種不同類型的需求之間存在著特定的層次性。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穿住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進入新時代,生產力迅速發展,人們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物質需求基本被滿足,更多的是要追求作為“人”所固有的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態方面的獨特的需求。另一方面,同一種需求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上會有新變化。馬克思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基本溫飽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們對于產品質量和生活品質會產生新的要求,人們不僅要求內容多樣,而且要求水平提升。
(3)社會主要矛盾的供給側。社會主要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基本矛盾在具體時期的特殊表現形式,生產力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生產力是在矛盾中起主導作用、決定社會發展方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首先,生產力發展,才能促進物質生活資料總量的增加、質量的提高。在此基礎上,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的需求才能得到充分滿足。馬克思之所以說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正是因為物質生產是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徑。[3]第二,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可以使人民需求得到很大限度的滿足,而且會推動需求層次和水平的提升。生產促進需求的發展,生產的物質生活資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需求的范圍、廣度、深度。其三,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也是社會進步的衡量標尺。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4]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其他方面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
二、衡量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現實必然
我們不僅要知道促使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理論依據,更要深刻把握促使其變化的現實必然。
(1)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已使早期的社會主要矛盾總體化解。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甚至連人們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經過社會主義改造,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總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總體上能夠為人民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也能夠滿足人民基本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小康社會的即將全面建成將總體化解之前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時所定義的社會主要矛盾。具體表現為我國總體經濟發展較快,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我國將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實現全面脫貧,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努力前進。
(2)新時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促使人們的需求結構與水平提升。需求結構的擴展就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早期社會主要矛盾的總體化解,人們日益增長的已不僅僅是最基本的物質文化的需求,還有對參政議政依法治國和生態保護等新時代的社會需求。需求水平的提升實際上就是新時代對各種需求的要求越來越高,物質生活需求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水平顯著提升,擴大政治參與和影響公共決策的參與式需求開始顯現,公平法治訴求較為突出,城鄉和跨域自由流動訴求逐漸增強,包括食品安全、財產安全、生產安全、信息安全、政治安全在內的總體安全需求愈發重要。人民需求結構與水平的實質性改變集中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3)現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第一,無論是物質生活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社會基礎設施建設,還是醫療衛生服務、養老服務、教育服務、公共文化服務,城鄉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第二,無論是省際之間還是東中西部之間,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第三,不論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還是不同職業之間,收入分配差距都很顯著,這也是我國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集中體現;第四,經濟領域內部結構性失衡,經濟領域內部及其與社會、生態等領域之間發展也不平衡,社會服務短缺和環境污染嚴重問題最為突出。
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問題突出。首先,當前作為我國微觀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困難重重,實體經濟活力有待進一步釋放,二者經濟發展環境不夠優化,激勵力度遠遠不夠,頑固問題長期未能解決。其次,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產業有待轉型,產業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能力不足,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再次,市場競爭機制不完善,市場競爭環境不夠優化,市場貿易壁壘依然存在,市場準入的開放程度仍不高。最后,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種類單一,質量不高,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公共服務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2][4]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17,23.
[3]呂普生.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轉化的理論與實踐依據[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