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摘 要】本文通過抗戰前中國油畫教育發展的梳理,概述了從清初期到民國時期以油畫為主體的西式繪畫在中國的發展狀況。重點論述了不同時期油畫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方式、基本特征和突出成就,并在此基礎上考察了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發展的基本脈絡。
【關鍵詞】油畫;近代;民國;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J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3-0126-02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發展史上,油畫的傳入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在西方美術觀念的傳播、西式美術創作和教育模式的建立過程中,油畫及其教育對中國近代美術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油畫不僅豐富了中國人進行繪畫表現的方式,近代以來中國油畫教育的發展,也對中國傳統的繪畫審美觀念、美術教育模式的改變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民國以前的油畫教育
雖然中國與西方世界有著悠久的交流傳統,不過作為西方文藝復興之后最具代表性的繪畫種類,油畫進入到中國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歷程。從目前的史料研究而言,大約在明代中晚期,西方美術的一些觀念和方法,比如明暗畫法、解剖知識、透視理論等,開始隨著航海與貿易的發展、宗教傳播等因素,為中國人所接觸。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傳教時,就曾攜帶有油畫天主像、彩色銅版畫等。[1]這些與中國傳統迥異的西方繪畫,一方面為中國美術批評帶來了新的視角;另一方面也受到文人畫家的否定和抨擊。但無論如何,西方繪畫的進入已經開始改變中國視覺藝術的傳統。
民國之前的油畫教育,注重繪畫的實用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師徒相授、教會工坊、出國留學、學校教育等幾種方式。
師徒相授是油畫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早期油畫的傳播依賴于西方的傳教士,為了借助繪畫圖像傳播宗教教義,他們大多接受過一定的油畫訓練。清初活動于宮廷的傳教士畫家,如郎世寧、南懷仁、王致誠、艾啟蒙等人,都以高度寫實的西方繪畫方式得到宮廷貴族的喜愛,這些傳教士畫家除了自己繪畫以外,也常與中國宮廷畫家相互交流,而且還教授徒弟、傳播西方畫理和畫法,比如郎世寧就曾教授王學幼等十余人。在宮廷之外,隨著中西方貿易的發展,廣州等地的外銷畫產業日益發展壯大,對油畫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在這種背景下,專門傳習油畫技法的西式畫室,開始在廣州出現。根據對目前存世的外銷畫作品的研究,可以推斷這些西畫教學方式和當時歐洲傳統學院技法練習相似。
和之前傳教士畫家不同,十九世紀以來,一些受過系統學院訓練的歐洲畫家陸續來到中國,比如英國畫家錢納利于1825年起就移居澳門等地,并以其杰出的油畫技法頗具影響力。在廣東受教于他的學生眾多,其中尤其以關昌喬最為知名,這些專業畫家為油畫技法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教會開設的美術工坊也是推進油畫教育的組成部分。十九世紀中期后,隨著歐美教會逐漸加強在中國的傳教工作,日漸增加的教眾和新興的宗教場所,對圣像繪畫和宗教雕塑的需求也更多了。1847年,西班牙籍教士范廷佐在上海開設了工作室,招募學徒專門制作宗教繪畫與雕塑。1864年,上海的天主教會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土山灣圖畫工場,這就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著名的土山灣畫館。雖然土山灣的美術教育的題材都與宗教有關,但美術技法涉及水彩、素描、油畫等多種類型,近代以來,很多有影響力的中國畫家都曾經在這里受過教育,如任伯年、徐詠清、周湘等。在他們當中,周湘在油畫教育方面很有代表性。他或許是最早創立專門美術學校和油畫教育機構的中國藝術家。自1909年以來,周湘在上海創立圖畫專門學校、上海油畫院等多家美術教育機構,培養了眾多學員,為油畫觀念與技法的傳播作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從美術史的角度來看,土山灣畫館對中國近代美術教育和油畫發展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徐悲鴻曾稱其為“中國西洋畫之搖籃”。[2]
19世紀晚期以來,出國接受西方美術教育的留學生開始取代教會成為中國油畫教育的重要力量。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以后,清廷和中國知識分子階層開始意識到對外開放、廣納西學的重要性,尤其是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后的迅速強大,給了中國社會很大刺激。為了更好地學習西學西藝,更深入了解西方社會,十九世紀末,中國官方和民間力量開始大規模組織留學活動,雖然這些留學生大多學習科學技術類專業,但還是有部分留學生選擇學習西方藝術。由于交通和文化等原因,日本是民國以前中國留學生學習的主要國家。其中代表人物有李毅士、高劍父、李叔同等,到歐美留學的則有李鐵夫、周湘等人。他們在異國的學習生活,直接參與到西式美術教育體系之中,較為系統地掌握了西方繪畫尤其是油畫技法,同時對中西文化藝術的差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們回國后,不僅推動了中國油畫教育的持續發展,也催生了二十世紀中國傳統繪畫的改革運動,對中國近現代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十世紀初,清政府開始改革傳統教學體系,1903年通過“癸卯學制”,確立了新式教育的基本模式。1905年,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新學體系得以廣泛建立。由于新學體系中設置圖畫為必修課程,使得美術類師資較為缺乏。1902年,南京兩江師范學堂在中國最早設立了美術課。在李瑞清的主持下,1906年開設了專門的美術師范專業。同時期在天津北洋優級師范學堂、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廣東優級師范學堂等學校中,都陸續設立了圖畫手工科等美術類專業。在專業課程方面大多參考日本的美術教育模式,以圖畫課為主體,包括了水彩、油畫、國畫、圖案等多種內容。這些在現代學校中出現的新式美術教育,使得美術教育的方式從傳統的師徒相授逐漸轉變為現代學校教育,提高了專業人才培養的效率、增加了接受美術教育的學生數量,為油畫在中國的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和社會基礎。
二、民國建立到抗戰爆發間的油畫教育
1912年民國建立后,政府和社會各界均加強了對包括美術教育在內的現代教育體系的建設。雖然民國時期美術教育的發展在地域方面極不均衡;加之飽受戰亂困擾,辦學條件和穩定性都不盡如人意,此外各地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效果也是參差不齊,差異較大。但就總體而言,民國近四十年間,中國美術教育得到較大發展,油畫因其長于寫實、利于宣教的特點,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得到極快的發展,奠定了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與創作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