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真彬
【摘要】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課程教學目標必須以三維目標的方式體現出來。我們知道,中職語文教學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更要進行人文素養的培育。本文圍繞如何在中職語文中進行人文教育進行闡述,旨在培養中職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中職語文;人文;教學;情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中職生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技能需求。基于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滲透人文素養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為今后的就業與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樣,才能提升中職生的人文素養,從而達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目的。
一、營造和諧氛圍,適時滲透人文教育
傳統語文教學課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跟隨教師的步伐,被動地進行學習、思考、探究,束縛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限制了學生活躍的思維。這樣缺乏趣味的課堂,學生極易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感。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與此同時,適時滲透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就要求教師本身也要作為一個榜樣,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求知欲望。我們知道,中職生正處于一個充滿激情與理想的年紀,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以一些文學作品為學習背景,帶領學生徜徉在那有著無限樂趣的文學海洋中。例如在學習《赤壁賦》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朗讀形式,要求學生發揮自身的才能完成任務。接著,講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抱負與時代背景,拉近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用心去感知蘇軾的情感與理想,領悟文章所傳達的含義——無論逆境還是順境,都要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最后,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實踐證明,語文教學中創設和諧的人文教育情境,可以切實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豐富教學內容,挖掘深層次人文精神
布魯姆的教學觀認為,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向學生傳達文章所蘊藏的內涵與情感,汲取滲透在書本中的知識。實踐證明,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教師要創設一個多元化的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內容,采摘類似題材的知識果實,讓學生能夠以教材為中心,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構建出清晰完整的知識體系。人文素養知識藏匿在教材的每一處角落,教師與學生要提高十二分的洞察能力,去抓尋那一個個淘氣的精靈。例如在教學胡適的《我的母親》這篇文章時,文章處處彰顯著作者對母親的情懷,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聯想,去體會作者對自己母親的感恩與懷念,再以自身的角度去感知自己所擁有的親情、友情等,激勵學生去關懷、珍惜身邊的人,身擁一顆感恩的心,去感受世間的美好。人文素養的教育在于促進學生心靈上的成長,滲透到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的道路上,為學生保駕護航。中職語文教師要緊握人文素養的武器,例如,科學精神、道德素養、優良品德與民族文化等,帶領學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三、創設人文情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人文素養教育中要以人文關懷為基礎,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為學生獨特的個性發展保駕護航。因此,要通過創設人文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教學中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班級氛圍,激勵學生自主地融入班集體,釋放自己的天性,發揮自己的才能。將課堂作為展示自我的舞臺,感知課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并汲取文中的思想內涵。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功能,清晰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配合音樂朗誦,創設一個直觀的、生動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去領悟作者所留下的感情,并提出疑問,創設問題情境:(1)《荷塘月色》蘊藏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月下荷塘的美與荷塘上月色的美被作者展現得淋漓盡致,它們烘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3)最后以江南采蓮的聯想為結束,又蘊藏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去挖掘、思考……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狀態,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四、根據課文內容,適當地拓展人文教育
書籍是澆灌心靈的甘泉,中職語文教材中編排了文質兼美的文章。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促進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完善,也能夠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熏陶,因此,教師要挖掘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去體會其中的思想內涵,并適時地進行開拓性思維訓練,讓學生得到心靈上的升華。例如在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不僅要求學生了解恩格斯與馬克思之間的不可磨滅的戰友關系,也要熟知馬克思在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方面的無私奉獻。以他的人格品質為出發點,去找尋其中的寶藏。尤其在討論“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這句話時,可以拓展馬克思的人生背景,哲學博士的頭銜能夠令其衣食無憂,可他義無反顧地去為階級戰爭做貢獻,無私的犧牲精神與高尚的人格品質令人佩服!接著,聯想如今“感動中國”的人士,向學生傳達人類為他人與社會造福的思想永存!教材里無處不渲染出人文素養,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去感知那每一抹不可忽視的人文精神與情懷,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實踐證明,語文教學要打破傳統模式的束縛,不斷拓展人文教育的內涵。
總之,人文素養是一個人立足與生存的基本,它支撐著思想與心靈的成長與成熟。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時機,適時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中職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蕊菡.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J].青春歲月,2017(15).
[2]邵偉.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考試周刊,2017(8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