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仁
我校乘課堂改革的東風,自2010年以來,推行“和合”課堂教學改革,以“和合”文化(即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為指導思想,以“和合”教育內涵要求為實踐依據,以打造“和合”高效課堂為抓手,構建并基本踐行“和合”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即“一導三學”和合課堂。“一導三學”和合課堂是一個和生、和達的生命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抓住影響課堂的各種因素,形成多元對話和協同效應。在和合理念的指導下,深入研究“教師、學生、教材、方法、時間、環境”等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要素之間的關系及作用,科學制定“學案”、“導案”、“量案”,在教師的導學下,根據“三案”組織學生開展獨學、群學、活學,達到教學相長的教學目的。“導學案”成了打造“一導三學”高效課堂的重要抓手。
應該說,導學案的使用,使課堂教學效益大為提高。通過兩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深切體會到以導學案為抓手的“一導三學”課堂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每一節課前下發的導學案對預習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對預習方法進行了適當的指導,逐步培養了學生主動預習的習慣。學生依據學案主動預習即將學習的有關內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習新課的準備。
學生在根據導學案預習的過程中,根據老師設計的富于啟發性和針對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去探索新知,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思維上不斷向深度、廣度上拓展,積極培養學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習慣。
學生根據導學案,通過有效的合作學習組織,讓不同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都感到有自己的位置,讓每位學生都有話語權。積極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質疑、樂于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充分利用導學案中的反饋展示,引導學生對學習中的知識獲得、方法獲得和疑難困惑等進行及時反思,不斷發現自己的成功、存在的問題,明確今后學習的方向,逐漸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
語文導學案是教師對教材理解基礎上的再加工,是建立在教案基礎上的學習方案設計,對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建構知識體系很有幫助,在使用導學案后,教師適當的指導和督促、學生及時的整理都有利于學生養成收集整理的習慣。
長期以來,語文教師“一言堂” 和“滿堂灌”有其存在的社會背景。傳統認為,師者,高高在上,知識的代表和象征,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就是一張張白紙,等著為師者揮顏撒墨。教師唯恐傳授的知識有所疏漏,因此“一言堂”和“滿堂灌”大行其道,很長時間以來成為主導語文課堂的主要授課模式。導學案的使用,將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以學定教,這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
事實上,并非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能夠將課堂調控的風生水起,尤其是面對一些不喜歡語文學科的學生來說。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讓絕大多數學生了解課堂內容,比起過去教師講述,學生犯困打不起精神的情況,要好得多。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的注意力凝聚在課堂,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導學案提倡學生自主預習,較好的節約了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觸碰枝枝節節的時間,留出余地讓學生探究、討論,更有利于出現精彩的課堂生成。
導學案的使用,“逼”得語文教師更要仔細備課,充分解讀教材,合理刪減教學內容,讓導學案能以小見大,提綱挈領,達到突出教學重點之功效。
在日常教學使用導學案的過程中,我們確實也發現存在很多問題。
尤其就語文學科而言,老師將在課堂上要探討的內容已經以問題或練習的形式呈現出來了,學生們早從各類教學參考資料中獲得了五花八門的信息。未學新課,學生已經似乎無所不知,課上教師尚未提問就被給予了一大堆答案,學生的好奇心大為削弱,不再是以一種好奇的心態去探究學習。遇到老師在課上拋出新問題,很多學生不是忙于思考,而是慣于拿出參考資料尋找答案。有時很有意思的是,學生拿出的參考資料既然和我們老師所使用的是同一本書啊!很多教輔資料是一線教師編的,很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可惜有些內容只是適合自己理解,不適合推廣。除了字音等基本的語文知識外,文本解讀這塊就很難達成共識,這種情況下,就只能把自己的理解降低,為了將就大多數,出探究題的時候很可能只是浮于文本表面,變成高理解低輸出,甚至還會出錯。
第一、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是為了考試,所以探究語文的動力不足。他們認為探究再深考試沒用,學習精力有限,你不知道現在女生怕數學,男生怕英語,我們的偽專家都只希望學生只學自己這一科。
第二、學習方式難于突然改變。傳統的方式是:預習——教授——記錄——鞏固,現在變成:預習——探究,少了兩個環節,優秀學生都不習慣,所以有些優秀教師在這兩個環節上做努力。
第三、導學案是要求統一答案的,它是以試題的形式出現,必然要有個統一的結果。學生為了交差,必須要組織語言,以合理的邏輯表達方式寫出,這是在給學生出難題啊!在有限的時間里,很難的,好的學生都答不全面,后進生又不能有效的回答,其實,老師自己如果沒有準備,拿別人的導學案做答也要頗費周章,何況學生!
同時,“導學案”增加了學生的負擔,眾所周知,幾乎每天學生要完成課后布置的作業,如果再增加“導學案”內容,這就意味著學生除了完成課外作業以外,還要花一定的時間去研究新的內容,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能不是負擔,但是對其他學生來說,無形中就增加了壓力。
就教師而言,課上按部就班,以導學案來教學,沒考慮教學效果,靈活性太差,學生懂了還要學習,反復炒冷飯,導學案的環節設計如果連貫性差點,其在實際操作中難度就會極大。“滿堂灌”的老師就是因為“舍不得”放棄某些內容而大談其談,現在,口頭上不灌了,灌在紙上了。如果導學案容量大了,學生看見就發麻了,還談什么探究!
有的學校還要求把導學案上的題目分檔次,還美名其曰:分層教學。這一招在語文上很不好用(可能數理化等理科可以),而就語文學科而言,有時候不用功的學生偏偏可以做我們認為的“難題”,這還不是個別現象。
更為重要的是,堂堂推行導學案,是對學生學習心理的破壞。導學案,使許多老師提前設定問題,“把問題由學生提出”這一當今課改的重要理念徹底扼殺。學生學習是一個發現之旅,是一個探究之旅,是一個學習生成過程,是一個興趣激活過程,是一個知識建構過程,而導學案則完全無視孩子學習心理,給學生的發現探究指定路線,指定方案,指定規則,把理解、心態、認知、經驗完全不同的學生統一到一個學案當中,雖然大大提高了教師對教學的掌控能力,使教更容易,卻也使學更不科學更無意義更無趣味。導學案,雖使學生更加明確所學的內容與目標,卻也阻扼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與探究熱情,讓學生成為更直接的被動接受者或者說,使學生在學習中只能按程序學,按既定方案學,打著自主學習的旗號,全無自主的本質,阻擾了學生的學習個性。學生學習如同洞穴探寶,而導學案卻是把寶貝直接拿到洞口,然后告訴學生這個寶原來在洞穴的哪個位置,怎么到達那里,路線是什么,最后請同學們按照路線到洞穴里感受體驗一下。
很多語文老師雖然課前精心備課,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則完全按照學案編寫的順序,依次講解,講完下課。簡單的將學案當教案,沒有過多的關注學生的需要,沒有體現課堂教學的層次性和針對性,使語文課堂呆板有余,靈氣不足。
目前的教學實際中,有相當一部分老師課前就把學案當成練習卷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缺少對預習和使用導學案的具體方法指導,讓導學案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學案不是考試卷,也不是練習講義,更不是通過學生學習填寫而成為一本與教材完全相同或雷同的教材,導學案應該成為學習的拐杖,使用導學案,更多的是指導,引發探究、討論,激發學習興趣等。
在導學案的設計使用中,我們可以時常發現,有些學案的設計內容脫離了教材和考綱的要求,有些已經不適合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知道設計學案不是拋棄教材而另外編制新的教學材料,設計學案要以教材為基礎,讓學生在學案的引導下分析和研究教材,總結、探索、發現規律,形成能力。一味的擴充課外知識和遷移運用,勢必本末倒置,失去“導”的價值。
千萬不要讓導學案成為干擾語文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導彈”!讓本就有課堂教學、有教材依據、有教師指導的學生的課堂學習非要給弄出一個導學案,讓每一個老師每一節課都為學生制作導學案,或者像最近有些學校提出的杜絕導學案的使用,確有矯枉過正之嫌。其實,導學案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但不分學科,不正確的利用,即全面推行,就完全違背了教育教學的規律,其弊被人為地放大了。真的,千萬莫讓“導學案”成為“導學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