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娟
(浙江省諸暨市海亮教育集團天馬初中,浙江 諸暨 311800)
美術教育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魯迅曾說:“美術可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美術作為素質教育中的一門基礎課程,主要以其美感與意境引發學生對美的熱愛和享受,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喜愛,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美術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內在涵養等都有一定的好處,學生學習美術可以修身養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學生之間一些不良習慣的傳播。美術教育對學生身心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
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主張教育來源于人自身的天性特點,講究學以致用的渾然天成,受我國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繪畫形式從根本上,體現了自由與灑脫的天然意境,并在時代變遷中融入了不同的繪畫藝術形式,遵循著繪畫藝術與書法藝術同源的準則,進而形成了獨具中華特色的傳統繪畫風格。通過近代美術教育的發展,我國美術教育重新確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凸顯了近代美術教育富有人文精神的發展特點,與此同時新型教學模式的建立,促使我國近代美術教育向思維多元化方向發展,為近代美術教育向現代化美術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此同時,新科技融入美術課堂,科技的發展也為美術課堂帶來了新形式,新“玩具”的發明與發展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一邊玩一邊學。粘土就是這樣一種從“泥中來”,又融入新科技的一種產品。既有泥可塑性強的優點,又彌補了泥色彩單一,干了后的成品易碎易開裂的缺點。
都說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從孩子的天性出發,讓學生自由的玩粘土,隨意地運用揉、挫、按、捏、剪等動作進行創作,學生們看著一團團的粘土在經過自己動手之后變成了形態各異的小人、小動物等等,就會感到滿足、快樂,更加會無拘無束、自由地嘗試。學生在“玩”的基礎上,已經初步具有立體造型的意識,但造型簡單,表現作品的手法較單一。在教學內容與技巧上主要學習用多種形狀的方法進行塑造,并學習用多種材料來豐富作品,大大滿足學生創作的欲望。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設計的課程,它能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有利于特色學校的形成,創建獨一無二的特色課堂;也有利于教師個性的養成及培養各種人才,是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的重要措施。在將美育與動手課程的大前提下,天馬實驗學校作為全寄宿式學校,一些美術材料并不容易準備,粘土相比其他傳統材料,更加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和鍛煉動手能力。相比泥塑更易于準備收拾,且無需上色,在動手過程中還可以提升色彩的敏感度的新材料。
它和其他繪畫形式不同,它讓學生有了更多運用手指和肌肉的機會,學生的小肌肉群正處于發育階段,需要有一種經常、適量的鍛煉來促進它更好的發育,用超輕粘土正是符合這一要求的方法。制作中需要運用“團、搓、壓扁、粘合、拉、分泥、雕刻”等基本技能,這都需要雙手及五指配合,手腕轉動,小臂、大臂用力。這種合理的鍛煉使孩子肌肉群得到最佳發育,也促進了孩子手部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在制作粘土活動中,還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與配合,對學生的腦部發育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在制作粘土活動中,不僅僅教給學生美術方面的簡單技能,培養學生的藝術才能,而且在促進學生智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上有著獨特的作用。如各種式樣的汽車和不同的小動物,所以,逐漸能把自己看到的“頑皮的貓”、“捉老鼠的貓”、“貪吃的貓”等活靈活現地表征出來。他們開始能運用在超輕粘土的方式,表達自己所感悟的事物突出的特征。
在制作粘土活動中,有一種發展是最為明顯的,那就是實際操作能力超輕粘土用的材料是柔軟的、可變化的、有體積的及適合于立體造型,學生可以揉成一團,搓成長條,分成小塊,粘成整體,還可以揉成任意形狀的物體,由于粘土具有這樣的特性,因此,它特別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之在好動好奇心理的支配學生逐漸學會了各種操作技能,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己去動手操作,進行有趣的搓、捏等。在這種操作中體驗,捏出圓圓的小鳥頭和尖尖的小嘴,在一端邊捏邊拉出小鳥的身體和尾巴,學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也得到了無窮的樂趣。
綜上,以初中美術課和綜合實踐課為研究藍本,在原有的知識概念和課堂結構上做些突破,形成一種課內課外相結合,更加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內容體系,以粘土為媒介開展初中美術校本課程不僅有效可行,還能通過課堂的玩與學激發學生天性提高學生對于美術的興趣,因材施教,讓學生親身體會平面造型和立體造型的區別,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高學生造型能力為目標,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