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得法于課堂,成長于課外,培養學生從小養成閱讀習慣是現代小學閱讀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閱讀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給教師提供了相應的教學策略。文章主要從如何多方創設情境、怎樣激疑引思、如何和諧協作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對提高教師閱讀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理解;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8-25
作者簡介:張麗芳(1972—),女,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錦源小學教師,一級教師,本科。
閱讀是理解書面語言活動,它不但有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智力活動參與,而且伴隨著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對鞏固字詞教學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更是訓練思維的關鍵。如何有效地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認真探討的問題,筆者多年實踐略有感悟。
一、創設情境
小學語文教材有形象鮮明的特點,創設情境進行閱讀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1. 啟發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想象
根據課文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啟發學生展開想象,感知文章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場景、秀麗無比的景色等,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十分有益。如《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名句,其中的“綠”字則是詩眼,它寫出了春天已到江南,寫出了春天來到江南后景物的變化,寫出了春天的生機。教學這一句可著眼于“綠”字的訓練。首先依據詩句想象詩人作詩的情景,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勾勒出詩人立于船頭眺望的簡筆畫,提示學生想象詩人當時的所見、所思、所感。讓學生扮演詩人來講述想象到的情景,并向學生介紹詩人王安石在選定“綠”字之前曾用過“過”“入”“滿”“吹”等字,從而體會“綠”字的妙用。在教學中創設與課文內容相應的情景并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想象,可提高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
2. 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感情
閱讀教學中,只有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心路歷程,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使他們在情境中動情,真正讓情感進入課堂。如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上課伊始,教師采用“假想旅游”的方法,先播放汽笛長鳴的聲音,告訴學生現在是坐在輪船上,要到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去旅游,學生頓時個個精神振奮,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接著播放海面、海底、海灘景象的配樂解說錄像,學生隨著鏡頭欣賞瑰麗無比的海水、海底豐富的物產、海灘上美麗的貝殼和笨重的海龜,還有樹林中的海島,為偉大的祖國有如此可愛的地方而歡欣鼓舞,產生了濃濃的愛國之情。這樣學生就會興趣濃厚,思維活躍,主動探求,為下一步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3. 運用多種媒體為學生提供思維的感知材料
由于時空限制,教材中有不少課文的內容是學生所不熟悉的,給學生的思維造成障礙。在教學中,教師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情境、逼真地再現當時的情景,讓學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景中”,幫助學生對客觀事物充分感知,頭腦中留下清晰而鮮明的表象,豐富其感性認識,從而順利地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如教學《海上日出》,教師打開多媒體課件,屏幕上就呈現出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的動人畫面。課文主要描寫日出前后的景色,屏幕上依次呈現“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三個主要鏈接。點擊任何一個鏈接,屏幕上都會再現課文中的相關段落,同時呈現課文所描寫的景色,創造出全真模擬現實,使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體驗。屏幕上每個主要鏈接之下還有若干個鏈接,從這些鏈接進去,計算機就像教師一樣,啟發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或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思考、回答,或讓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而且能及時對學生的練習答案作出反饋。多媒體創設的情境生動逼真,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機對話”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激疑引思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學生不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便不會有創造性思維的產生。
1. 質疑發散
教學中教師應設法激起學生的疑問,引發學生的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溪流聲為什么會時時變換調子”這個有難度的問題產生求知欲,通過討論釋疑來搞清溪流為什么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搞清了溪流和雙龍洞,使學生明確“山勢”的變化引起了溪流調子變化,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再如《春曉》中“花落知多少”中的“知多少”是“知”呢,還是“不知”呢?有的學生說:知就是不知,一覺醒來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學生說:知是知道,因為“夜來風雨聲”,詩人一夜沒睡好,所以詩人知道花落了很多。還有的學生說: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為詩人聽到了“風雨聲”,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具體落多少卻不知道,也無人知道。這些疑問經過討論交流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豐富了學生的想象,更增添了詩的意境,具有創造性。
2. 換向思考
教師在教學中善于調控學生思考的方向。如《落花生》一課贊揚落花生默默無聞、埋入地里無私奉獻的精神,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掛枝頭。教師可以讓學生換個角度思考,贊揚一下桃子、石榴、蘋果,石榴外表粗糙,果肉卻晶瑩透明,它不講外表只求內里充實;桃子、蘋果外表又好看,果肉又鮮美,是表里如一的典型,而桃子、石榴、蘋果高掛枝頭,招人喜愛,也愿意為人民服務。這些說法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作者寫文章的目的在于宣傳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讀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這種精神,而不是要批判落花生、石榴、桃子、蘋果等孰好孰壞。這樣換向思考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3. 情節延伸
有些文章在高潮處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順勢引導學生延伸情節,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主題。如教學《窮人》一文時,為了使學生對課文有深刻的理解,結合六年級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漁夫一家生活貧窮,夫妻倆還收養鄰居家的兩個孩子,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續寫《窮人》。為了達到較好的效果,學生必須通過閱讀追根溯源,了解時代背景。教師可借此推薦一些反映當時沙皇統治時期的文學作品,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了解當時勞動人民生活的狀況及思想境界,一百多年前沙俄統治下的所有窮人們生活悲慘,漁夫一家代表的當時沙俄統治的黑暗下,千千萬萬窮人的生活狀況,窮人人窮但心不“窮”,雖然生活極端貧窮,但桑娜與漁夫還是做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舉動:在自己有五個孩子的情況下,仍主動收養鄰居的兩個孤兒,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這樣也有力地抨擊了當時上流社會的墮落和腐化,謳歌了主人翁的優秀品質,感悟到人性的偉大,學生對這些有了深刻的了解,我們的教學任務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有的學生在文中寫道:“桑娜一家一下子變成了七個孩子,生活更加困難了,好在自家的兩個稍大一點的孩子還能給她們幫些忙,生活雖苦,但他們仍然很滿足。”有的學生寫道:“桑娜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每天她去別人家干活,一次在路上遇到了一個從外地來的老人,忘記了去兒子家的路,桑娜主動幫他找到了兒子家,老人的兒子很富有,他非常感動,知道桑娜一家的情況后,便讓桑娜一家在他們家干活,從此他們的生活無憂無慮。”有的學生寫道:“七個孩子雖小但都極其懂事,平日總是想法幫父母干活,讀書非常認真,長大后個個都學有所成,而且非常孝順,桑娜夫婦在七個孩子的照顧下,晚年生活非常幸福。”……學生們在續尾過程中的創造想象和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同時體驗到了創造的歡樂。
4. 求異求優
求異是發散思維的基本功能。在閱讀的創造性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為了解決某一問題去尋找與課文不同的解決方法。如有的學生在閱讀《楓橋夜泊》這首詩時,對詩歌的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中的“霜滿天”提出異議,他們的理由是:寒霜是秋夜水氣遇冷凝結于地面的白色晶體,不像白雪那樣飄灑空中,“霜滿天”的說法顯然欠妥當。細細想來,善于細心觀察的學生在這方面有疑問是有道理的。于是我們共同聯系其時其地詩人的感情世界作深入的探討研究,發現“霜滿天”的景象雖不符合常理,卻完全切合詩人孤孑寂寥的感受。那時正值江南秋夜,孤舟一葉,羈旅的孤單,在寒冷的秋夜達到了極致:月落烏啼,寒霜漫天,江邊楓葉,漁家燈火,穿過時空而來的悠悠鐘聲,在這美麗而寂寞的江南秋夜怎能不令游子斷腸?寒意仿佛從四面八方傾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覺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彌漫著滿天霜花。這樣的引導,使學生重課本而不盲從課本,重結論而不唯結論,敢于“雞蛋里挑骨頭”,敢于向權威、向教材、向教師質疑,勇于分享自己“挑戰性”的見解,拓展了思維的廣闊性,也使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求異求優的過程為學生營造了創造性訓練的空間。
三、和諧協作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過程。如果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和諧協作,教學過程就只能流于形式,教學任務就無法完成。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的和諧協作有利于激發集體創造的活力。
1. 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
語文課堂要建立一種師生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問題和作出的“怪異”回答,應采取寬容的態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是提示他們“再聽聽別人的意見”,引導學生在研討中自我完善,精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創造的意識。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的許多奇思妙想要用積極的態度加以保護和扶持,并鼓勵他們去想象、去創造。這樣,不但可以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也可以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品質。
2. 發揮小組協作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以小組協作學習的形式給學生以較多討論、交流的機會,培養學生群體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分組可根據教學內容和階段學習情況的需要,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性格特點、操作能力等,或混合編組、或自愿結合編組。例如語文單元或期末總復習時,教師可以按字詞、句子、段、篇、作文五個方面分組,各組通過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形成小組意見,總結出復習的重點內容。最后通過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在教師的協調下,綜合大家的意見,整理出完整的、理想的語文復習資料。這樣,學生不僅在教師那里獲得了知識和學習方法,而且在協作交流中相互啟發,拓展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增強了學生廣收信息、主動創造的能力。
四、結語
總之,培養創造性思維,是教學的一個常態的工作,需要教師貫穿教學的始終,帶著一顆平和的心去努力發現,用智慧激發學生求索的心靈,用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通過閱讀,提高創新能力,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于 漪.給語文教學加點鈣[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燕驊.現代小學閱讀教學[M].北京:
語文出版社,2003.
[3]李澤國,姜虹娟.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的方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