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品格就是健全人格的根基,隨著當前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基礎教育課程也更加注重公民的道德教育,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品德、行為習慣、生活態度和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注重緊密結合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從實際生活中探尋相關的教學資源,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基于此,文章對如何從生活中探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童年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7-23
作者簡介:劉桂霞(1981—),女,江蘇如皋人,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德育。
一、引言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是基于生活、為了生活并通過生活來學習生活的一門課程。和實際生活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就是該課程的基本特征。只有將課程教學和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才能夠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有意義、有目的的學習[1]。
但課堂教學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主陣地,其有著遠離生活的不足,教師要想有效越過這一鴻溝,就要注重通過相關的活動,使課堂和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得到最真實的體驗和感悟。也就是說,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要積極捕捉和學生實際生活貼近的現象和問題,并將其作為課程教學的主體活動,真正實現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搜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
二、在生活中探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優勢
1. 能夠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以學生實際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源于生活,并且能夠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由于認知水平有限,很多學生無法提升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甚至一些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習過于嚴肅,從而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一種抗拒心理。那么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將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源泉,能夠更好地展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性,有效化解道德與法治學習中較為抽象的理論知識,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2]。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有效結合生活實際,不斷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
2. 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不僅符合小學生特性,還能夠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能夠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更好地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真正實現生活、教學和發展的三位一體發展目標。教師注重在實際生活中探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能夠讓學生在體驗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不斷發展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3]。另外,生活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并使學生獲得基本的健康思想和生活能力,為學生今后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積極從生活中探尋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能夠突破傳統的、封閉的課堂中心模式,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可以持續不斷地、廣泛地影響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不斷深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經驗。
三、怎樣在生活中探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
1. 引用真實生活事件,促進真實學習過程
當前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已經融合了很多學生身邊的各種生活事件,這也成為學生和教師教學活動的范例,但其又有著固定化、靜止化的特點。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在結合教材的基礎上,回歸現實,應用學生的真實生活事件,將其轉化為學生可以親力親為的學習活動,使教材中的生活和學生的真實生活建立良好的聯系,進行相互滲透[4]。比如在“我們不亂扔”這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用和學生生活相接近的真實事件,出示自己學校操場上的垃圾、本班教室里雜亂的情境,再出示干凈的操場、整潔的教室,讓學生思考導致前者情境發生的原因,并利用后面圖片的對比,讓學生了解整潔、優美的環境的好處。教師通過引用學生身邊的真實情境,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兩種情境的差別,從而建立學生不亂扔垃圾的思想,并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和習慣。
2. 結合普通生活事件,促進良好品德形成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更多的是和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的普通生活事件,這都是學生每天在生活中都需要經歷的事件,正是這些普通生活事件,才慢慢地培養了學生的品行和人格。因此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生活中普通事件的關注,并為學生精心設計主題活動,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性和生活習慣[5]。比如在“讓我自己來整理”這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座位整理的情況進行教學,并開展一個整理活動,讓班級中的學生一同參加,在限定時間內整理自己的桌椅。教師通過開展類似的競賽活動,可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并讓學生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并體現學生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并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孝順長輩,努力學習,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3. 結合非日常生活事件,實現學科綜合學習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注重緊密結合普通生活事件,還要積極結合非日常生活事件。比如春游、運動會、參觀等活動,這些非日常生活事件往往很受學生的喜愛,這些活動往往更能夠體現學生的綜合素養,展現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緊抓這一契機,進行深入的探索、挖掘,并進行精心的設計,將學科、校園、家庭、社會進行緊密的聯系和整合,從而真正實現綜合教育的目標[6]。比如在“大自然,謝謝你”這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春游或秋游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多樣性,并學會用自己所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感受和發現,從而學會熱愛大自然,懂得和大自然和睦相處。利用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深入感受大自然,走進大自然,主動發現大自然不同季節中不同形式的美,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給學生多層次、多方面的教育。
4. 結合重要生活事件,促進各種生活事件的滲透
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也要學會積極應用生活中重要的事件,以此不斷促進各種生活事件的滲透,因為小學生本身所接觸的生活事件不多,生活范圍也相對較小。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和學生生活較遠,但也會對學生的生活和發展產生影響的重要事件,比如我國神舟飛船進入太空等,這雖然和學生的生活距離相對較遠,但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件。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積極引用相關事件,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養學生對航天科學事件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比如在“團團圓圓過中秋”這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課,帶領學生了解中秋節的來源,學習相關的傳統故事和活動,并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視度,讓學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7]。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中秋節相關的文化娛樂活動,并學會從不同的途徑中搜集節日的相關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秋的傳統文化習俗,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
四、在生活中探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注意點
1. 生活化教學并不是簡單的生活素材堆砌
要想更好地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發展,教師就要注重把握課程教學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堅持用生活素材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內容。但教師在生活中探尋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同時,也要提升對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認識度,了解到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并不是將各種生活素材進行簡單的堆砌,要端正自身的思想觀念,杜絕“偽生活化”現象的發生[8]。
在此基礎上,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對和學生成長發展聯系緊密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引入和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善于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捕捉有價值、有意義的課題,用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此實現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 要注重以學生為本,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站在學生的角度,來審視課堂教材和日常生活,有效把握住這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將學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現象,納入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真正讓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和成長。也就是說,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為學生提供選擇活動內容、方式的機會,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表自身的意見。教師則需要結合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課程教學活動,以此真正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不斷促進學生自主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等的發展。
五、結語
道德與法治是小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課程,教師要充分抓住教學改革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彌補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不足,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用,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在生活中探尋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將兩者有效結合,為學生創建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參考文獻:
[1]鄭鳳儀.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
材的結構特色探究[J].江蘇教育研
究,2018(17):25-27.
[2]韓 笑.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中規則意識的培養[J].才智,2018
(13):121.
[3]莊麗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態
度價值觀教育實例研究[J].現代交
際,2018(5):139-140.
[4]張小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
安全教育策略[J].華夏教師,2017
(23):80.
[5]晏 焱,李 敏.開創道德與法治教育
新格局——基于人教版一年級《品德
與生活》和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
對比分析[J].中小學德育,2017(8):
8-11.
[6]張雷鳴.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
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
究,2017(11):71-72.
[7]雷 勁.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
上冊教材研讀思考[J].中小學德育,
2017(1):11-14.
[8]張雪梅.“思品”更名“道德與法治”
——法治精神的種子播撒在青少年
心田[J].南北橋,2017(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