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浩
在數學教學中,計算非常重要,是學生學習數學所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培養就成了基本任務。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應該怎樣來對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培養呢?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生在學習中經常出現不清楚運算定律、口算錯誤的情況,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比這一數學思想,將算理的形成過程突出來,進而對學生的簡算、筆算和口算能力進行培養,讓計算教學變得更加有效。
一、運用對比——避免混淆
學生在對運算律進行學習時,因為受到慣性思維和學習經驗的影響,常常會被知識的表面所誤導,導致他們在進行計算時出現一些錯誤或疏漏。所以,教師在開展計算教學時,要把新知識和與其相關的、可能會被混淆的計算融合到一塊來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的過程找到異同點,進而學習算法,使他們的思維深刻性和靈活性得到提升。
例如,在完成“乘法結合律和分配律”一課的教學之后,學生在進行簡便運算時,出現了把分配律與乘法結合律弄混的現象,使他們的計算出現了錯誤。教師基于此讓學生進行了下面的對比練習:
125×(7+8) 125×7×8
125×(7×8) 125×7+125×8
將練習題展示給學生之后,教師讓學生先觀察一下在算式中,左列的兩道與右列的兩道有何區別和聯系?通過連線的方式把計算結果相等的算式連起來,同時說一下他們是如何做出判斷的。學生進行對比之后發現:125×(7+8)與125×7+125×8結果相等,將這兩個式子連到一起;125×(7×8)與125×7×8結果相等,將兩者連線到一塊。教師接著讓學生陳述為何要這樣連線:125×(7+8)與125×7+125×8是使用了乘法分配律,125×(7×8)與125×7×8使用的是乘法結合律,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得到了深化,使他們對乘法運算律的識別度得到了提升,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還清楚了知識的本質特征,為他們對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運用打好了基礎。
二、運用對比,發現規律
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差,在面對找規律的問題時他們會感到不知道如何做。蘇教版教材里面,編者在進行教材編制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很好地找到規律,設計了很多的對比訓練題組,通過這些練習題來幫助學生進行對比,進而發現里面的規律。對比題組不但可以讓學生的探究規律積極性得到激發,還可以讓他們對結果合理性的判斷力得到提升。
例如,一位教師在完成“小數除法”一課的教學之后,給學生展示了一組對比題,首先讓學生對對比題進行計算,然后對商與被除數的大小進行對比,看能發現什么。
7.8÷1.3 7.82÷3.4 0.54÷1.2
7.8÷1 7.82÷1 0.54÷1
7.8÷0.3 7.82÷0.23 0.54÷0.75
當所有的學生完成解答之后,教師讓學生在班內展開匯報,讓他們對左列的題目進行縱向對比,學生通過對比發現:當除數比1大時,商就比7.8?。划敵龜凳?時,商就和7.8相等;當除數比1小時,商就比7.8大。然后,教師讓學生繼續計算和驗證剩下的兩組題目,學生通過計算和驗證發現規律:在一個除法算式中(被除數不為零),如果除數小于1,商就大于被除數;如果除數等于1,商就等于被除數;如果除數大于1,商就小于被除數。
三、運用對比,建構知識
數學知識具有非常強的邏輯性與系統性,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充分挖掘新知識和舊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建立起知識網絡。教師開展計算教學時,可以將具有對比性的題組展示給學生,讓他們進行對比練習,進而學習計算方法,使他們的數學思維深刻性得到提高。一位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設計了下面的對比題組:
32+3×20 56-7×8 17×3+20
32+3-20 56÷7×8 17+3×20
學生通過對上面的對比題組進行觀察發現,兩個算式里面所包含的數和數的順序是一樣的,不過兩個算式中的運算符號存在差異,計算結果也不一樣。教師讓學生計算的時候進行對比和觀察。學生之間進行了交流和分析之后,慢慢知道了如果一個算式中包含了加法、減法和乘法,就要先對乘法進行計算;如果一個算式里面只包含乘法和除法或者只包含加法和減法,就應該按照順序從左到右進行計算。
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讓學生進行了對比性練習,讓他們通過練習來對比新知識與舊知識,通過對比,學生清楚了算法和計算順序,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得到了深化。
綜上所述,想要讓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教師就要讓學生進行合理的口算訓練,注重算理理解和計算訓練,還要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可以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讓課堂教學效果變得更好。通過對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培養,不但可以讓學生的計算準確度和速度得到提升,還可以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這是非常值得所有教師去探索的。謝切諾夫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指出:“對于人類的學習來說,對比是非常寶貴的智力寶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人們都是通過對比來進行學習和認識的?!苯處熢陂_展計算教學時,要將對比思想滲透進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使他們的計算能力得到提升。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