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小學生剛剛接觸各種新鮮事物,尚缺乏獨立的思維,因此學習能力很強,是灌輸思想和知識的最佳時期。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綜合素養是其核心的內容,優化和創新教學的方法有助于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進行探究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新課改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對學生的個人道德和思想的養成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要想提升教學的效率,就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滿足新課改提出的要求,當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采取措施進行優化。
一、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現狀
1.教育理念落后
當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很多教師對課程的重視度不足,他們認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副科,對于學生并不是很重要。教師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語文、數學和英語等課程上,他們認為提高這些課程的成績來提高升學率才是最重要的。教師在思想上就對思想品德課程沒有正確的認知,課時的安排很少,一周僅一到兩個課時,嚴重降低了課程的教學質量。
2.教學方式落后
在當前的很多學校,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任務是將知識點死記硬背下來,但是很多內容他們并沒有真正地理解,因此學生會慢慢失去對課堂的興趣,使教學效率明顯下降。
3.教師未做好教學模范
教師自身的行為會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因為這個時期的學生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非常強,但是還沒有獨立思維,他們的語言和行為都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但是,很多思想品德教師并未做好模范作用,他們的言行缺乏規范性,這會對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學生會模仿教師的行為,從而養成不良的思想品德。
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策略
1.提高對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視程度
教育工作者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對思想品德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滿足新課改對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要求教學不僅僅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多的是重視學生的人格、品德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體現對課程重視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課時量,學校應增加思想品德課程的課時,意識到思想品德教育對小學生的發展具有的重要意義。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管是初級階段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必須貫穿思想品德的建設。教師也需要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學生做好模范作用,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質量。
2.增加課堂實踐,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提倡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課堂教學,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他們多提供課堂實踐的機會,鍛煉其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不斷的自主探索中提升其思想品德素質。學生在課堂實踐的探究中,會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學習的習慣,這對其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提升自主探究能力有助于完善小學生的思維意識,同時也為綜合素養的提升創造了條件。
3.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注重體現生活化,采用真實的生活情境作為教學的案例,讓學生感興趣并且更易理解和接受,提升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教師在課堂上設定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境,激發其正義感,在之后的生活中如果出現類似的情況,學生就知道該如何應對。比如,對于“扶不扶”這個社會比較關注的話題,教師在與學生分析探討這個問題時,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表演一下《扶不扶》這個小品,并進行一些創新,讓學生真正融入這個情境中,并對這個問題作出一個正確的分析和判斷。表演結束后,教師對這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有意義的觀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其助人為樂的品格。
4.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教師應注重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多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在與教師互動的環節中實現思想品德課程內容的學習,更有利于他們接受新的知識點,因此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在生活中幫助過其他人嗎,有什么感受呢”。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學生在小組內就會對這個問題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想法,在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互幫互助、團結友愛,互相學習,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影響。討論結束后,小組派代表進行表述,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在這個過程中將思想品德知識灌輸給學生,對學生的樂于助人行為進行表揚,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
新課改對教學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強,思想意識尚不完善,因此加強其思想品德教育尤為重要。大力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注重教學內容的優化,實施互動式教學模式,全面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高海燕.新課改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J].數碼設計,2017,6(9):201-202.
[2]莫洋.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探討[J].亞太教育,2015(30):1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