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紅娟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指出,立德樹人思想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問題的思考,是對我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的教育要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問題。從“立德”與“樹人”兩個角度系統的闡述習近平總書記的育人思想,對于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立德樹人;理想信念;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德樹人事關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學校立身之本。近年來,很多高校以重點學科和王牌專業為辦學出發點,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當代大學生德育的培養。習近平立德樹人育人觀的提出,為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指明了方向。
一、習近平立德樹人思想的理論基礎
(一)我國優秀傳統德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1.對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在創造燦爛中華文明的歷程中展示了對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這些志士仁人都是以國為先,心懷天下,顯示出崇高的品質與高尚的人格。從古代先賢的心系天下、憂國憂民之情,到革命戰爭年代為了爭取和平而勇于獻身、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都體現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廣大青少年仍需要學習和發揚這些人生信念和家國情懷。將個人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結合起來,做新時代的筑夢者。
2.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與升華
傳統的民族精神基于五千多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孕育而成,是古代先哲治國理政與為人處世思想的匯聚,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為了祖國的富強與人民的幸福不斷奮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兒女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又不爭名利的優秀品質。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不僅要繼續傳承這些精神,更要做中華民族優秀精神的踐行者。
(二)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借鑒與創新
1.人的需要理論
馬克思始終密切關注人的現實命運及自身解放,作為馬克思哲學中重要內容的人學理論是馬克思對人做出的系統、全面、深刻的思考。立德樹人最根本就是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馬克思將“人”作為研究對象,以人的根本需求為出發點,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研究宗旨,為立德樹人提供了哲學基礎。吸收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優秀成果促進了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科學化發展。
2.人的價值論
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價值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并以特定的社會活動展現出來。立德樹人作為培養人、塑造人的實踐活動,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人的價值理論要求我們在立德樹人過程中要以學生個人價值體現為基點,突出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與獨特的個人才能,賦予他們展現個性與價值的空間,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學會正確處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
二、習近平立德樹人育人觀的基本內涵
立德樹人中的“德”,包括事關國家發展穩定的“大德”、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公德”及關系個人成長進步的“私德”。
(一)從“立德”角度解讀習近平的育人觀
1.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道德遺產,倡導“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實現模式。加強道德建設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社會主義道德是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的沃土中,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升華。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道德,不僅顯示出五千年來積淀的歷史內涵,更賦予它新的時代特征。當代青年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偉大理論的過程中,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學過程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在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滲透到學生的心中,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在廣大青年學生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借助學校這個平臺,通過課堂講解、網絡宣傳、課外實踐等多種途徑,使學生能夠深切的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其次,廣大教師在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要始終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題,引導學生樹立為社會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
(二)從“樹人”角度解讀習近平的育人觀
“樹人”是“立德樹人”育人思想的根本目的,作為新時代的育人思想,要根據快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調整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以滿足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
1.培養具有遠大志向的新型化人才
立志當高遠一貫作為我們廣大青少年的人生志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奮發向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認知也隨之改變,不再以職業的高低貴賤作為人生的奮斗目標,當代青年深刻認識到,只要能夠在社會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都屬于志向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就是在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相互交流與碰撞中,不斷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挑戰的精神。要培養具有遠大志向、能為人類社會造福的有用人才,就要提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相互交流來提升自身認知能力。
2.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接班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人才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目前的社會形態是一種不充分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形態。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要堅持改革的步伐不放松。面對改革開放出現的新特征,要培養出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現狀的全面型人才。具有中國特色的合格接班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所在,更是建設祖國的強大生力軍。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除了傳授知識以外,更要傳遞符合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念,使學生具有健康上進的思想,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
三、習近平立德樹人育人觀的啟示
(一)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堅定道路與匯聚力量都離不開堅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個人對國家發展與前途命運深切的認知態度,是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集中體現。科學而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引導青年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立德樹人育人思想的最大使命就是加強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必須做好立德樹人的思想陣地建設
學校做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必須堅持黨對德育工作的領導,這也是立德樹人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要求。學校教育應由重學科專業向重德育培養方向轉變,加強哲學社會學科與其他專業學科的相互協調,以實現課程育人的功能。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要積極探索適合德育工作實現的教學方式,構建以思想政治課為引導,專業學科為基礎的綜合育人的學科體系。要將德育要素充分融入人才評價體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除了具備扎實的文化知識外,還需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崇高的理想信念與高尚的師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人民教師都應符合習近平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師德師風建設不僅關系到教師個人的成長與職業發展,更是提高我國教育教學質量、改進人才培養方式的重要舉措。因此,廣大教育者要在提升自己專業知識的前提下,積極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與踐行者,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統一,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真正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年.
[3] 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N].人民日報,2016年9月10日.
[4] 韓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5] 陳小鴻,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