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芬
摘 要:網絡已將學生的生活、學習包圍在其中,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小學英語翻轉課堂中,課堂的拓展已由傳統轉變為與網絡有機結合的整體,網絡對于學生而言將發展成為完成課堂拓展的資源和渠道,課堂的評價也變得豐寓,傳統意義的單向通道,即從師到生的評價也隨著網絡應用的發展變得更加及時,課堂與家長的互動更加高效,課堂的評價也將線上線下結合起來,將小學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內融于課堂,塑造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需品格和關鍵能力,使學生成為立體的、發展的、適應時代變化的人。
關鍵詞:課堂拓展;思維導圖;評價與實施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被稱為“微時代”,在互聯網的包圍下,我們每天睜眼就摸手機看看“微信”,睡前摸摸手機,刷刷“微博”,互聯網成了萬能網,凡事遇到不懂的、不清楚的都習慣“百度”一下,可以說,互聯網與現代的學生的生活學習密不可分,很多家長和老師一聽到學生玩手機和電腦就覺得是“不務正業”,可是學生卻對“微生活”欲罷不能,渴望自己能在互聯網上玩得“風生水起”,有存在感,似乎網絡與學生就是敵對的,矛盾的。但是小學英語,這門“舶來品”學科,不僅僅是一門重要的考試科目,隨著全球化發展的逐步深入,它已漸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語言工具。對于大多數孩子,交流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小學英語老師,常規獲取的資源就是小學英語課本,按觸小學英語的時間、空間一般都局限于課堂,學習延展性不足。網絡必將成為學習的重要資源和渠道,學會使用網絡資源也是生活和生存技能的必備條件。
一、課堂拓展現狀面面觀
日常的小學英語課外作業中,筆者都會布置背誦課文story time和cartoon time。大多數學生在熟練掌握課本中語言知識技能后,除了背誦默寫以外,也渴望能有讓小學英語“更上一層樓”的機會。但是僅僅復述課文或者把課文原文進行表演,涵蓋的內容有限、書本知識過于“扁平化”,形式也不夠豐富,學生學習興趣日漸下降。既然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將課堂主體地位讓位給學生,賦予學生主動權,只有被學生掌握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知識,被學生“占領”的課堂才是鮮活的課堂,這正是翻轉課堂的意義所在。筆者仔細觀察起了小學英語課堂與學生的“微生活”的聯系,挖掘“微課堂”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的交集和互動,將小小的課堂與互聯網交織成一個有機整體,激發學生對于小學英語的熱情與興趣,更重要的是將小學英語滲透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學以致用。所以應運而生出與互聯網的整合,強調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實踐的教學形式。
二、課堂翻轉思維路路通
通過大量的國外課堂實例的考察與研究,國外學生在低年級時就開始做項目(project)。這種課堂拓展類活動可以由一人獨當一面,獨立完成,亦可與小組成員通過分工合作協力完成,所以筆者在所教的兩個平行班級分別實踐了傳統的以抄背默為主的作業和做項目兩種作業形式。
傳統作業的優勢很快就凸顯出來,學生上手快,有標準答案,老師批改起來方便快捷,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很明顯,看的見的作業量和枯燥無趣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完成起來有點“不走心”,學生雖然回家背默了單詞、詞組、句子、課文,但是第二天到學校來有的同學作業有拖拉或者不完成,檢查下來作業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優秀的學生覺得太簡單,而后進的學生覺得很“煩”。同時在另一個班級,抄背默的作業不多,基本量在一遍到兩遍。筆者花了很大心思教學生做項目類型的作業,比如思維導圖(mind map),教師先將課堂上的內容梳理出脈絡,再把自己的思考方式用同步投影打在白板上,將首相的思維可視化,一步一步地呈現給學生看,這樣整個思考的過程就一目了然了,然后由學生仿照老師的思維模式復成自己的思維導圖。這樣的方式啟發了學生的聯想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增強了知識點的理解。課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更換了節目,也做了自己的思維導圖。
但是在活動中老師也發現一些問題,部分同學思維導圖不清,或者直接把書本大段大段的對話摘錄下來,分析原因有這兩個:①對思維導圖制作方法不清楚;②對課文主旨內容理解不透徹。這些問題通過思維導圖的制作統統暴露出來,讓老師也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捏程度,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對知識掌握薄弱的學生進行輔導。
三、課堂評價實施齊互動
小學英語課本劇的推動的源動力來自于學生們得到的評價,評價的形式和方法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老師對學生單方面的評價,可以是小組與小組之間互評,有時筆者還會邀請其他班學生來觀看,實現跨班級評價。甚至表演完整的、精彩的,還可以在學校里的一年一度的藝術節上展示風采。作為學生的幫手,教師同步進行拍照、拍攝,發布于班級QQ群,微信朋友圈,用流行的APP直播,與家長實時互動,讓家長通過點贊方式票選出每個單元課本劇Oscar大獎,除了最佳團隊,男主角、女主角外,還可票選出最具潛質獎,以鼓勵內向的、參與度有待提高的學生。學生們在以課本劇為載體的小學英語學習中,將書本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積極主動鞏固好,不知不覺中將核心的要求一一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內化、吸收,將我們的學生塑造成為一個立體的、發展的、適應時代變化的人。
作為有使命感的小學英語教師,我們的目標不能僅僅為了讓孩子在試卷上得到高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人生大舞臺中能更好的生存并生活,成為有全球化眼界,能適應終身化發展,并能符合社會需要的立體的人,這就意味著小學英語學科要突破課堂40分鐘的限制,外延到教室乃至校園范圍以外,整合課本與實際,融入大量真實的生活元素,大膽迎合學生的思維和訴求,作為一個“微時代”背景下的小學英語老師不敢有絲毫懈怠,見“微”知“著”,用小小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讓我們和學生一起在互聯網+的大潮中,迎頭趕上,努力不要被這個時代拋棄,成為“微時代”的潮人。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1-5.
[2]李宇.淺談小學英語趣味教學[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6(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