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成果,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也是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向前發展的精神力量。它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德育內容,歷來重視修身養性,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合格接班人。文章從學習目的、基本禮儀、心理素質、榮辱觀念、感恩圖報幾個方面分析了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分析了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提出了如何用傳統文化影響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青少年;德育教育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不僅是我們祖國未來的建設者,而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但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在社會的某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等一系列問題,是與非、美與丑、善與惡的界限混淆不清,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現象不斷增長,見利忘義的現象時有發生,沒有信用和欺詐行為成為社會公害,腐敗現象嚴重。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必然會對青少年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自十八大以來多次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啟迪作用,和對治國理政以及道德建設的啟發作用。他的重要論斷準確地詮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對推動德育工作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一、當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般來說,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是健康的,但目前的青年道德教育存在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而且有些問題比較嚴重,甚至會破壞一些青少年的美好未來。因此,全社會需要重視和關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問題,并且加以引導和解決。具體而言,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存在令人擔憂的問題。
(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應有的理想抱負
當前,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發展迅速,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但是逐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還不如農民工,于是出現了“讀書無用論”的說法并一直有著較大的市場,這種說法對青少年甚至其家長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根據對一部分學生的隨機抽查,將近百分之二十的學生不愛學習,也不想學習。他們認為金錢至上,有錢便可暢行天下,不愿花費時間讀書,大部分抱著讀書無用的想法。他們課上睡覺,課下玩游戲,無視老師布置的作業,甚至有學生連續數周曠課的現象。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部分學生出現道德 “滑坡”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基本禮儀不懂得,缺乏應有的寬容心
一些青少年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不尊重他們的長輩,和父母發脾氣的現象在當代青少年中表現的較為突出。一些青少年不會恰當地與他人相處,不懂得換位思考,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傲慢無禮,缺乏寬容之心。有的學生甚至對社會抱有敵視的態度,冷漠自私。
(三)心理素質不夠強,缺乏應有的自信心
當今的青少年,由于其優越的生長環境,很少經歷挫折,求學過程一帆風順,缺乏挫折感。在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壓力時,他們的精神狀態時不同的,有些青少年時常出現考試焦慮,情緒不穩定,自我控制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自信心,學習困難,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思考,學習成績不穩定、嚴重的逆反心理等情況。此外,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過去依賴的對象——父母和親戚,如果不在身邊,他們常常會感到無助。沮喪、抑郁的精神狀態嚴重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有些學生自認為很明白道理,但往往在面對挫折時,卻陷入生活低谷,或自大,或自卑,缺乏應有的自信心。
(四)榮辱觀念不健康,缺乏正確的榮辱觀
目前的校園不是一個完全潔凈的象牙塔,在開放的社會中,受社會上種種不健康思想的影響,部分學生的榮辱觀念不夠健康:一些青少年不以奮發圖強為榮,不以考試作弊為恥,他們既不想努力學習,又想考試取得好成績,從而導致校園里考試作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并且屢禁不止,此外,他們不能自食其力,卻要與人攀比,這些都是榮辱觀不夠健康的表現。
(五)感恩圖報不懂得,缺乏應有的誠信意識
社會日益發展的同時,物質也極大豐富,有些青少年對國家沒有心存感恩之心,反而總是抱怨;有些青少年面對父母和老師的無私奉獻,沒有欣賞和感激,反而感到厭煩;還有些青少年學生受到所謂公關意識的影響,辦事說話不夠真誠,信譽不足,“圓滑”失度,“老練”而且“世故”,青少年應有的純樸中似乎夾雜著一絲濁氣。待人接物過于圓滑,往往給人以一種浮躁感、真誠欠缺感。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一方面,受多元文化思想的沖擊,另一方面,對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缺乏嚴重,部分青少年出現道德缺失的現象。
(一)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特征的影響
青春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時期,它不僅是人生的最重要階段,也是人生中最脆弱的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現代的青少年的生理成熟較早,而心理成熟較晚,生理心理的發展和社會環境教育之間往往存在沖突。因此,青少年很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自我意識,導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
(二)道德教育文化的弱化
我們知道,學生道德的形成必須經歷一個從無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發展過程。青少年時期的道德需要由他律發展到自律,不論是他律的道德規范還是自律的道德原則,都需要通過各種道德教育傳輸給學生核心道德內容,尤其是在學校。
然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沖擊著家庭、學校與社會的道德教育。由于多數家長對網絡知之甚少,大多數的家庭對青少年的指導和監督不足。而對于在青少年道德品質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學校來說,他們的傳統道德教育似乎是滯后的和低效的。在龐大的網絡面前,道德教育形式單一,社會的價值取向也過于單一,從而弱化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互聯網的發展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沖擊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信息多種多樣。加之,青少年缺乏辨別信息的能力,打開電腦,隨意閱讀,很容易被網上錯誤信息,不良信息帶入歧途。例如,網絡詞語沖擊著傳統文化,一些學生在考試中運用大量的網絡詞。互聯網的發展,使得青少年利用課余時間玩手機游戲,網絡游戲,很少有人翻開《弟子規》、《論語》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來閱讀,言語,行為更是效仿互聯網中的信息,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網互聯網沖擊著青少年道德教育。
三、用傳統文化影響青少年道德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社會的文化思想呈現多元化,價值觀也隨之多元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體現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傳承性,同時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復雜的社會環境與多元化的思想的影響下,不少學生的思想、心理及行為品質出現了一些不良的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注重道德修養、自我修養,關注他人和社會,此外,它還具有較強的制約作用,因此,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遵循道德教育的認知規律,用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用中華美德滋養學生的心靈。具有深遠意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德育教育的文化根基和源泉。
(一)用傳統文化影響青少年的交際觀
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仁愛、推己及人。教育學生善待他人,真誠交友,謙卑忠信,才能獲得真摯的情感。通過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友誼觀念,培養關心他人、忠信克己、重情重義的傳統美德。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發展,為未來奠定良好的交際基礎。
(二)用傳統文化影響青少年的禮儀觀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言行舉止文明禮貌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我們要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文化來培養青少年的禮儀觀。學校、家庭、社會應當形成合力,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文化,培養青少年尊重他人,文明有禮的習慣。
(三)用傳統文化提倡青少年的孝文化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社會老齡化問題嚴重,同時,獨生子女家庭比例較大,很多青少年不懂分享,不知關愛長輩,以自我為中心,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意義重大。要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廣泛開展敬老愛老的活動,并讓青少年參與其中。
(四)用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
取得成功的人們必然具備強烈的責任感。責任意識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也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息息相關?!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對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意義深遠。
(五)用傳統文化塑造青少年的誠信觀
誠信是衡量一個人品行的重要道德標準,“人無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的說法自古以來就有,重視傳統文化中的誠信觀點,優化青少年誠信意識的文化環境,對青少年進行“誠信”教育,對即將步入社會生活的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尤為迫切。
(六)用傳統文化影響青少年的利益觀
從古至今,義利之辯屢見不鮮。在義利關系上,中國傳統道德傾向重義輕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眰鹘y文化中的利益觀對于正在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利益觀至關重要。
總之,正確運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并與當今時代相結合,以此來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將最小化,從而為國家培養出建設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陳美勇.強化德育教育功能 轉變教育觀念[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S3).
[2] 吳麗萍,李翼.新形勢下班主任搞好德育教育之我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S1).
[3] 劉錦東,李濱.德育教育的哲學維度[J].哈爾濱師專學報,2000(03).
[4] 謝長瑞,徐樹君.建立“三全”機制 加強德育教育[J].現代技能開發,2000(02).
[5] 張增光.山東東平縣技校德育教育立體化[J].現代技能開發,2000(08).
作者簡介:張瑩(1994.05- ),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