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彩紅 劉殿臣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主陣地,培育和增強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職責和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文化自信的基本內容。受社會轉型和多元文化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化認知不足。基于此,應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著眼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大學生在對各時期中華優秀文化予以認知的基礎上,產生認同并形成自信。
關鍵詞: 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在多元文化激蕩之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社會轉型和多元文化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問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是占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高點的關鍵。把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課理論和實踐教學,讓大學生認知、認同優秀的中華文化,責任重大。
一、培育和增強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職責和使命。
從文化的角度認識和研究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助于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問題形成相對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思政課教學的使命。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正確的規范和引領,既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意圖,又體現了文化教育的歸旨。高校思政課教學擔負著培育和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職責和使命。
從心理學層面講,文化自信是對文化的一種積極的情感表達。從哲學層面講,文化自信是對文化的一種正向價值判斷。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文化自信是對過去、現在和未來優秀文化的一種認同。中華文化根基深厚,不同時期文化兼容并蓄,不斷創新。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文化自信是教育的文化根基。以思政課為文化自信培養的主陣地,在思想課教學中讓大學生全方位地認識中華文化在不同發展階段表現出來的具體文化,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使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教學目的是教學實踐活動的目標導向,隱含著教學的價值旨歸和訴求。高校思政課將文化自信納入教學目的的范疇,這不僅是思政課的政治性體現,而且是思想課的教學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并非僅僅擔負對大學生的優秀文化傳承功能,還擔負著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現代性轉換的職責。歷史與現實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之間是一個承接的關系,培育和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職責和使命。
二、社會轉型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下,一些大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化認知不足。
對文化的認知是形成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和基礎。受社會轉型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化認知不足。
一方面,社會轉型的影響。思想道德是社會的產物,附著于社會發展的背景。推動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是時代發展的趨勢。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刻社會轉型期,面臨經濟體制、社會形態、社會結構的轉型,是一個市場經濟體制有待進一步成熟完善、政治體制改革還在進行中、思想文化激蕩多元的歷史時期。社會轉型期的深刻變革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促使人們的道德觀念不斷更新。大學生正處在“三觀”形成階段,認知能力尚未成熟;喜歡追求新鮮事物,樂于模仿,一些思想和行為很容易在同輩群體中流行。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大學生接觸的信息五花八門,內容良莠不齊。網絡以震撼的視聽和獵奇的內容誘惑著某些大學生,相比之下,我國優秀文化對他們缺乏足夠的吸引,對我國優秀文化了解不足。
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影響。當今各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東西方文化相互激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多元文化的挑戰。一是多元文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多元文化中,各種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良莠不齊,這些文化大多披著嶄新的外衣,容易引起某些大學生的關注,影響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二是多元文化分散了某些大學生對優秀文化的關注。在大學生接觸的各種文化中,娛樂文化借助電影和電視,在大學生中快速流行。相反,一些大學生對經典書籍、詩詞、書法、革命人物事跡等關注不夠。三是多元文化的復雜性給一些大學生帶來了困惑。現實中,“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激進文化與保守文化、經濟(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自覺的文化與自在的文化等在不同的階層、人群與地域間交相際會”[2]。大學生該選擇哪種文化?需要指導。
三、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課的理論和實踐教學。
大學生對文化從認知到認同,這是文化自信得以形成的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3]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就是要樹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基于大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化認知不足的問題,應以思政課作為文化自信樹立的主陣地,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課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結合大學生的特點,讓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予以認知、認同并形成自信。
(一)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教學
文化多元化已是時代發展的一個趨勢,在多元文化場域中,各種文化進行激烈的斗爭,爭相搶占道德舞臺的制高點。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根本,不能丟掉,否則就割斷了傳承的精神命脈。因此,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夯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在思政課理論教學中,把優秀傳統文化放在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高度,給大學生充分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現代價值,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寶貴源泉。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就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對真、善、美的不懈努力追求,內容包括重民本、講仁愛、崇正義、守誠信等價值觀念、“克己復禮”、“天人和諧”的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進取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精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懷,等等,這些內容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在思政課理論教學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增強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和愛國情懷,從而增強大學生民族文化自信,促進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現實看,與新時代的潮流文化相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傳播和普及顯得相對不足。傳統文化資源是農業社會的產物,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有價值的內容,但需要經過現代轉換。多元文化下的現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與傳統思政課教學有所不同,它是培養大學生革舊立新精神的教學。時代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要與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相適應。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結合時代主題和大學生的特點,讓大學生自愿積極主動地接觸和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時代的意義。基于客觀事實和數據,采用大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使用貼近大學生的語言,用新時代的人、事、物注解優秀傳統文化,并與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效結合,讓大學生自己體悟。通過拉近大學生和傳統文化理念的距離,讓大學生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時代魅力,才能讓學生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挖掘革命文化的教學價值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革命斗爭的文化結晶,是富有時代特征、具有豐富內涵的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對革命文化的肯定,最根本的就是對革命精神的肯定。革命精神是我們黨不懈奮斗、不斷奪取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文化自信的歷史注腳,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資源。革命精神永駐,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不可磨滅的精神財富。胸懷理想、實事求是、顧全大局、團結一致、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等是貫穿其中的基本精神,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保證,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動力。大學生學習革命精神,就是要學習這些基本精神。
革命文化彰顯了革命之士無比忠誠的理想信念和深沉的愛國情懷。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弘揚革命文化,有助于樹立并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增加愛國熱情。革命文化資源豐富而生動,對大學生富有極強的感染力,革命舊址、紅色文物、革命英雄人物等都折射出愛國情操的光芒。革命紀念館傳承著革命先烈的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是紅色文化傳播的載體,應成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基地。在每年紅色紀念節日,組織大學生對革命紀念館緬懷學習和參觀游覽,定期到革命紀念館開展學習活動,讓大學生重溫革命的艱辛歷程,了解革命英雄的艱苦生活,感悟革命前輩對崇高理想的追求,了解革命文化形成的必然性及對中國社會的作用,明確其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的合理性,有助于陶冶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教學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立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既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料,又是革命文化在新時代發展的成果。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包括諸多內容,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應對多元文化對大學生的沖擊,需在思政課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教學。
要強化宣傳和樹立典型,讓大學生充分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標桿。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安排上,以“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節日為契機,加強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宣傳教育。針對大學生喜歡互動交流的特點,充分運用校園網、校園廣播電視、校報校刊、宣傳櫥窗、LED顯示屏、QQ、微博、微信、手機APP等平臺,不斷創新設計宣傳作品,調動大學生廣泛參與和互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還要充分發揮榜樣和模范人物對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通過評選優秀共青團員、最美大學生、最美大學生志愿者等,在大學生中樹立榜樣。推動最美志愿者、勞動模范、道德模范、致富能手等模范標桿進學校做報告,與大學生溝通交流,讓大學生通過聆聽模范事跡,感悟模范風采,形成人人學習模范的群體效應。
要學習和實踐,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到大學生生活中。文化自信是在不斷實踐中形成和增強的,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安排上,要考慮大學生的特點、接受程度和愛好興趣等方面的因素,科學合理地安排,使活動出成效。要重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種實踐活動的開展。組織唱歌、體操、朗誦、書法、繪畫等比賽活動;推出喜聞樂見的小品、音樂、微電影等形式的文化作品;開展專題報告會、開放論壇、交流沙龍等專題活動,調動大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還要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根據大學生實際,圍繞文明旅游、綠色出行、關愛殘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義務獻血等活動開展豐富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讓大學生在關愛他人中提升道德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2]戚萬學.多元文化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覺[J].人民教育,2011(22).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