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霖 張愛倫
摘 要: 開拓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升學通道,加快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銜接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環節。本文從機械專業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銜接的現狀進行剖析,分析在人才培養銜接過程中呈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 機械專業 人才培養 中等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
科技產業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其結構發生轉變,同時社會對人才需求層次不斷提高,新興技術產業人才的需求隨之增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將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作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這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增強職業教育支撐產業發展的能力,實現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關鍵所在[1]。由此可見,職業教育將為培養我國經濟、科技產業人才奠定基礎,中高職銜接體系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載體。
一、機械專業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的現狀
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關鍵是人才培養模式,它關乎中職和高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社會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主要培養初、中級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院校主要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對于有繼續升學意愿的中職畢業生來講,他們所接受的中等職業教育是為高等職業教育打基礎。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中職人才培養注重基礎,高職人才培養是在中職基礎上的提高。中、高職培養的人才都是向企業進行輸送,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職機械專業畢業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開始逐漸與社會需求脫軌,社會上出現一些企業不愿意接收中職畢業生的現象,即使勉強接收也要重新在企業培訓,合格之后方能上崗。隨著科學技術的更新和終身學習理念的不斷發展,掌握單一技能的勞動力已不能滿足社會市場需求,中職畢業生有在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上繼續向高等職業教育學習的愿望,渴望掌握更多的基本理論知識與專業操作技能,提高綜合素質,以更優秀的自己與社會的快速發展相匹配。
二、機械專業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高職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都是為社會培養技術型人才,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專業型與技能型相結合的初、中級實用型人才。當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時,中職教師比較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只有動手能力強,學生畢業才好就業,同時因為中職的學生性格活潑,但理論知識基礎差,所以部分學生對理論課不感興趣。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存在兩個弊端:其一,當中職學生升入高職時,由于理論知識薄弱,導致中職升高職的考試不合格,阻礙中職學生繼續升學學習的機會;其二,高職所培養的人才除了完成相應的崗位技能訓練外,還必須掌握相應的學歷層次要求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完成高等教育階段的本質教育,擁有較雄厚的理論基礎和較寬的知識面[2]。這導致基礎薄弱的中職學生升入高職后,理論知識跟不上,進而導致技能操作不順暢。
2.課程體系銜接不規范
課程體系與中職與高職教育決定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相輔相成。盡管一些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院校已經認識到課程體系的重要性,但目前中職與高職院校在中職與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的組織、內涵和實施操作策略上并沒有達成共識。
首先,針對機械相關課程的課程設置,中職和高職課程自成體系,各自為營,缺乏規范的整體規劃。由于一些中職院校與一些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在課程設置上不按照大綱所要求的課程進行開課,而是根據企業需求有選擇性地選擇課程,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機械專業中高職教育的銜接。
其次,中高職院校在課程目標上沒有達成共識。機械類專業課程可分為機械專業基礎課程、機械專業課程、實訓課程三類。一些中高職院校沒有自己編排的教材,使用的是相對落后的教材,在此背景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已不適應現代企業的人才需求;同時由于一些中高職院校辦學年數較長,一直沒有更換設備,導致學生在中職學校學習的知識可能到高職院校還要重新學習,浪費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因此,這三類課程在中職與高職課程設置中普遍存在重復的現象。
3.中高職教師之間缺少交流
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過程中涉及學校、行業企業和地方政府。在具體銜接的過程中,實踐主體是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但作為銜接實踐的主體,雙方并沒有因教育實踐需要,形成合作組織或開展教育教學經驗交流會。中職和高職教師之間缺少溝通、交流,對彼此的教學情況、同時期學生的學習狀態沒有充分的了解,導致中職和高職教師沒有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達成共識。
4.中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力量薄弱
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一只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來培養,因此,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當前中職和高職院校招聘的教師多為應屆畢業生,這些年輕的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歷,因此,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實踐技能知識掌握的不是很好;由于教學經驗不豐富,難以把書本上的知識與企業有關的知識相結合,導致一些中職與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質量低于社會需求。
三、改進機械專業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的具體方法
1.合理定位中職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都是對人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培養目標的明確應從職業崗位的不同要求及相應規范中去確定[3]。人才培養方案應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根據進行制定,相對中職教育而言,高職學生在知識面上應廣而寬;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應深而精。因此,在機械專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中職與高職院校既要保證中職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脈相承,又要兼顧不同學習階段對應的職業能力特點及學生的特點。
2.構建中職與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
中職與高職教育銜接的核心是中職與高職課程體系的銜接,是形成具有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職業能力連續銜接的課程體系。根據機械專業相關職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特定要求,以機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根據,統籌規劃課程設置,明確各學習階段的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課程體系標準,巧妙地調整課程結構,為中高職的有效銜接作支撐。
3.構建符合中職與高職銜接的制度體系
構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制度體系標準是構建機械專業中職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銜接的先決條件。在政府部門的帶頭牽引下,引領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共同建立符合中職與高職銜接的制度體系,保證中職與高職管理系統的協調運作,為中職與高職人才培養銜接的持續有效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4.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以往的教學模式一般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尤其是機械專業,實踐課程較多,因此,無論是應屆畢業生教師還是在職教師都應該注重培養自身的實踐能力。中職和高職學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間,安排中職和高職教師深入企業學習,使教師積累企業工作、管理經驗,并與相應課程相結合,更有利于增強教學效果。教師通過親身體驗,可以總結出哪些能力是中職學生需要掌握的,哪些能力是需要高職學生掌握的,這樣方便教師總結自己所教課程的重難點。中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間開展教育教學經驗交流會、行業、企業交流會、專業研討會等,一方面有助于機械專業教師學習同行的豐富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機械教師了解機械領域前沿的動態。
5.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應用技能型人才,要求學生不僅具備學歷證,還要具備多種職業資格認證的能力[4]。機械專業中高職人才培養要做到有效銜接,有相對應的職業標準。當前,大部分專業和職業雖然有對應的職業資格考試,但是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與中高職人才培養之間沒有有效結合,因此,應在中高職院校開發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把人才培育目標以資格證書的形式體現出來,既有利于學生掌握扎實的知識又有利于學生的就業。
在國家層面,政府應掌控大局,負責出臺實施職業資格證書的政策,并鼓勵行業、企業與中高職院校進行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
在社會層面,行業、企業規劃本行業的技能未來發展的方向,確定崗位的需求,詳細分析崗位角色,明確本行業的核心技能,為職業資格證書提供考核大綱,根據不同崗位層次,開發不同的崗位層次考核標準。
在學校層面,中職與高職院校根據企業提供的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大綱與考核標準,再結合教材和課程,進行職業資格證書課程的開發。以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接受知識的能力和程度、職業標準為基礎開發課程,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四、結語
本文對機械專業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銜接的現狀進行了剖析,分析了人才培養銜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機械專業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的五種具體方法。
參考文獻:
[1]趙建玲,張建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中高職有效銜接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6,18(02):83-87.
[2]朱偉,程兆兆.高職學院核心能力策略研究[J].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12):8-10.
[3]劉馨潞.機械專業中、高職銜接一體化課程設置現狀調查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21):119-121.
[4]鄒紅霆.淺談供給側下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路[J].時代教育,2017(14):76-77.
[5]劉明生,王玲.基于協同育人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剖析[J].職教論壇,2013(21):19-24.
[6]高曉梅,張永紅.從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著手杜絕高職教育中“泛職業化”現象[J].中國科技信息,2011(18):137-138.
[7]賈朱植,祝洪宇,林春麗.高職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與課程體系改革實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6):325-326.
[8]劉松林.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第一批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方案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9,29(01):72-75,83.
[9]徐海峰.江蘇省普高后生源三年制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現狀、問題與解決途徑——兼述對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0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