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飛
【摘 要】學校課程改革中,引入“角色”“體驗”“生成”“互動”等概念,它們融教學與呈現、認知與感悟、現實與可能、主體與客體于一體,既為課程改革,也為立德樹人提供新維度、新價值。辯證法強調的從來不是靜止和狹義、而是變化和廣義的概念觀,特別是概念在不同領域之轉換運用,能進行新析、產生新意。
【關鍵詞】角色;體驗;生成;互動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8-0201-01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學校課程改革中,引入“角色”“體驗”“生成”“互動”等概念,它們融教學與呈現、認知與感悟、現實與可能、主體與客體等關系于一體,既為課程改革、也為立德樹人提供新維度、新價值。
一、“角色”——關注“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語境切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1]較長時期以來,教育最關注或最擅長的是書本知識灌輸或理論教條闡釋,殊不知,針對青少年身心成長規律,對他們最合適的認同引導和習慣養成,可能就是包括角色塑造在內的語境之切換。
課程改革,尤其是一些富有思想教育價值的人文課程改革,用藝術形式將角色演變的真實過程由學生自己當眾展示,其效果肯定極具感染力。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自己可完成和可體現的范圍內拼搏,這一過程雖然樸實、平淡,但也有閃光的人生真理顆粒。
二、“體驗”——強調既有個體感受更有集體提升的收獲
體驗,原來多運用于演員塑造藝術人物時的一種創作手段。好的學校教育,尊重學生的課程改革,必須借鑒包括體驗等概念在內的、對學生教育具有明顯效果的經驗。
“體驗”,從藝術到生活的延伸。藝術創作需要體驗,課程改革也需要體驗。前者的體驗更多服從于專業的、職業的工作需要,后者的體驗更多服從于普及的、教學的感悟需要。上海課程改革二十多年,一根紅線始終貫穿,即“各科提出的教學目標,不只是認知目標,還包括了情感領域的目標特別是德育目標。”[2]為了實現德育目標,除理論講授外,最好的路徑是學生親自感受。
“體驗”,從感悟到表現的迸發。學生相對成熟時,就有較多的體驗積累,就有自信的體驗表現。
三、“生成”——樹立“立足當下、志存高遠”的志向
生成既是一種現代哲學概念的抽象表達,也是一種現代教育實踐的生命展示。在藝術教育中,它指的是一種既有文本嚴謹又有即興沖動的教育展示、生命思考。正如建構主義教育的課程目標之一“生成—表現性”所強調的,在教育情景中隨著不同問題的不斷解決而生成的與教師和學生個體的主觀價值緊密相連的目標,其特點是強調目標的“非終極性”和參與者個性緊密相關的“個體性”。[3]
生成,催促著師生自覺把“非終極性”和“個體性”有機結合,既不放棄顯性成績的獲得,更不忽視隱形成果的追求,是一種培養學生心態端正、眼光長遠、動力持久的處事方法和人生坐標。它對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善學校美育工作,特別是確立“要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 [4]的價值導向具有重要意義。
四、互動——活躍的是教學氣氛,打造的是師生形神兼備的人文氣質
互動,是現代社會人際溝通的重要環節,也是引進課程改革后的另一個重要概念。互動向我們警示:現代課程教學,絕對不是教師業務水平的炫耀、尖子生知識能力的作秀、學校單向灌輸的應試。互動催促我們:是教師思想和業務水平伴隨學生德育提高和智育發展一起進步,是淡化尖子生和普通生區別、學生整體人文素質和學習能力平均快速提高,是學校施教全面的緊迫感和學生受教系統的主動性相向而行。
一位現代主義教育家所言:“教學應該成為意義的積極生產過程,而不是對意義的單純復制。”[5]互動的關鍵,是強調教與學的角色互換。為活躍教學關系的生動氛圍,改變課程教學在大部分學校目前還比較保守僵化的現象,用進取的工作態勢和科學的教育理念強調互動,不僅使教師克服在教學理念與方法上“照本宣科”“一意孤行”等局限,還能讓學生從“步步為營”的防守態勢進入“得寸進尺”的進攻態勢。
上海戲劇學院近年來重視與大中小不同層次學校開展校際合作,其目的是借舞臺創作的合作帶動學生在學習中的合作。立德樹人不僅在校園、也在社會進行。“它有力地證明了學校育人的轉化工作,不僅是從理論到實踐或者從實踐到理論的轉化,還是從不合理性到合理性,從無知和習慣到理解和反省的轉化。”[6]
“角色”“生成”“體驗”“互動”等概念,雖不足以涵蓋課程改革的全領域,但確實體現了課程改革的前沿要求。我們相信,對于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創新運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評析,必將使教育事業的理論更完備、實踐更進步。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人民日報[N].人民日報社,2017-10-19.
[2]孫元清,徐淀芳等.上海課程改革25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03.
[3]黃志成. 西方教育思想的軌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86.
[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學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意見[J/OL].新華網,2015-9-28.
[5] (英)史蒂文·康納.后現代主義文化[M].嚴忠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23.
[6]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