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穎欣
摘 要:無論是從課程改革的需要,還是從社會發展的要求來看,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都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入,傳統教學模式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限制受到越來愈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詬病。針對此,以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為切入點,對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實踐教學;培養策略
創新是現代教育的本質特征,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其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引導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從目前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效果來看,“被動學習”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在課堂上教師講授、學生接受,教師演示、學生觀看,教師考查、學生訓練等傳統教學習慣依然存在。這樣的教學現狀對于小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顯然是不利的。因此,無論是從社會需求,還是教學改革趨勢,抑或是從小學生的自身成長來講,創新都是當前教學中的應有之義。基于此,筆者就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給出幾點建議。
一、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營造利于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學氛圍
自我表現是個體獲得認可的基本心理需求,小學生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更加需要通過自我表現展示自我價值。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要求,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緩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壓力,將自己的想象表達出來,讓創新能力在想象力的助推下不斷發展。師生關系是構建課堂環境的主要因素,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呈現出從屬關系,即教師掌握著教學的主動權,對教學過程全權安排,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指導,這種自上而下的關系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缺乏平等性,讓學生在自我表達中顧慮重重。針對此,在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教師應主動轉變教學態度,重新構建平等的、民主的、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師生在相互尊重的互動溝通中形成利于創新思維發展、創新能力展示的教學氣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言:“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應該利用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創新的發展空間,讓學生在自我探索、自我體驗中獲得真正的成長。
二、創造實踐操作機會,豐富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手段
創新能力的形成與實踐探索密不可分,任何創意想象如果缺少了實踐的支撐只能停留在空想的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動手操作,為學生構建實踐平臺,讓創新想法能夠在親手操作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從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動作是引發思考的起點,小學生理性思維尚不完善,其更多的是依賴動手操作,因此,在直觀操作中能夠形成感性思考,而這些看似片面、凌亂的思考則是創新的開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從思維發展的規律出發,結合小學生自身的特點,為其提供多元化的探索空間,例如在“認識三角形”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從生活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多元化課程素材,讓學生初步辨別什么是三角形,什么不是三角形,并結合自身的理解說一說為什么;然后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利用教具分別制作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并通過觀察、操作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這一特征;最后,從理論知識延伸到實踐中來,并通過修書桌腿的過程展示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進而在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中,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其創新能力。
三、優化設計教學內容,拓寬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空間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空間。在實踐中,教師應善于從常見的練習題目中挖掘創新因素,為學生設計開放性題目,讓學生的思維不僅局限在抽象的運算關系上,更應該探索更加廣闊、多元的視角。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在練習題中增加一些開放性題目的比重。例如,在百分數知識的聯系中,教師不僅安排了基礎知識的相關題目,更是從生活化教學思路出發,對學生提出“同學們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這個單元考試及格率預計能達到( )%”“在節約用水的號召下,你認為學校這個月的用水量占上個月用水量的(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數學活動中,為學生設計智力開發題目,如從l、2、3、4、5、6中任意選出四個數字,配合加減乘除混合運算,保證最后的結果為24等,讓學生在活潑、開放的訓練過程中逐漸發展創新能力。
總之,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將創新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來,已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目前在小學教學實踐中,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依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教師應該從時代發展、教育改革以及學生自身發展的多重目標出發,優化教學設計,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構建更加有利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向文會.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8):23.
[2]高海銀.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