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安
摘 要: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可見,教師課堂語言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一線教師要注意課堂語言的評價,要通過恰當語言的選擇以及評價應用來從不同的方向入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教師多樣的評價語言中找到學習的信心,同時,也為拉近師生關系,營造和諧課堂氛圍作出貢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評價;詩詞;鼓勵;幽默機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評價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教師恰當的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積極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重拾學習的信心,也能讓學生在教師恰當、準確的評價語言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優點,進而為端正學生的語文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做好輔助工作。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種語言評價模式入手對如何運用評價語言進行論述,以確保學生在有效的評價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一、用“詩詞”的語言進行評價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進行語言評價時要注意與自身專業相結合,這樣不僅能夠彰顯教師的專業素養,也能彰顯出深厚的文化功底,不至于讓學生感覺評價是那么死板,那么無趣。所以,在小學語文的課堂評價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語文老師”的優勢,用恰當的詩詞來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語言評價,以確保學生在具有“語文味”的氛圍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例如,我們給學生的評語可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等,總之,我們可以將一些贊美的詩句說給學生,或者是在黑板的角落寫上我們的評語,這樣一來可以推動學生自己動手去查閱這些詩句的意思,拓展學生的閱讀面,也有助于學生從這些詩句中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肯定,進而發揮出“詩詞”評價語言的作用。當然,我們的詩詞評價還要符合場景,比如:在作文課上,我們可以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是夸學生讀書多,文章寫得也不錯。總之,在語文課上,我們要處處彰顯語文教師、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而使學生在教師恰當的詩詞語言評價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二、用“鼓勵”的語言進行評價
在生活中,我們父母口中經常是“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樣,怎么樣,我們永遠趕不上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對于很多老師來說也是這樣的,我們也是經常說“別人班的學生”怎么樣,怎么樣,或者是“其他的學生”怎么樣。其實不論是家長還是我們教師都是將缺點放大了,優點自然就被掩蓋了,所以,在進行課程評價時,我們要常用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去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優點,久而久之,我們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是“天使”。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該怎樣借助鼓勵性語言進行課堂評價呢?
例如:在組織學生進行段落朗讀時,我們對學生的評價不能簡單地用“好”“不錯”“下一個(不評價)”等這種簡單的評語,這樣的評價是靠學生去猜測自己的朗讀怎么樣,是不是得到了老師的肯定等,這樣是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也是不利于評價作用的發揮的。所以,在學生朗讀結束后,我們既要指出問題又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希望學生下次再接再厲,愿意積極地參與到以后的朗讀活動之中,如:我們可以進行下面的語言評價,如:“讀得不錯,很流利,也很連貫,但有幾個字讀音發錯了,如:×××。”這樣的評價,既對學生進行了肯定,也指出了錯誤,同時,我們細心地指出每一處小錯誤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這無形中也是對學生的肯定。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充分發揮“鼓勵”性語言來進行評價,以端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用“幽默機智”的語言進行評價
“幽默機智”的語言是一名“優秀”教師不可缺少的,作為學生很多時候犯錯都是無意識的,如果每次教師都是硬生生的批評是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的,也是不利于和諧課堂氛圍的營造的。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用幽默的語言化解尷尬,用機智的語言將學生的錯誤點出來,這樣既不讓學生失了面子,也會得到學生的敬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借助幽默機智的語言來進行準確的課堂評價,以期能夠構建出和諧的課堂環境。
例如,在上課時,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即:某學生在回答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時,經常會有些同學或是因為自己有自己的觀點或者因為精力不能集中而與同桌或者其他同學嘀嘀咕咕,這時我們不妨幽默一下,說上一句“能滔滔不絕地說叫水平,能安安靜靜地聽叫修養”。這樣雙方都不失尷尬,如果該生有自己的想法,自然可以“滔滔不絕”地說,但我們要把握好,要讓大家都學會傾聽,都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達到效果。反之,如果把控不好,則會讓該生認為老師是在默認他可以在別人發表觀點的時候滔滔不絕,這樣是起不到效果的。所以,我們除了要學會用語言評價,還要學會引導,以確保語言評價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總之,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語言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也可拉近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進而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全慧.小學語文課堂評價語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0):188.
[2]姜文厚.提高小學語文教師評價語言的有效性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4(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