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重點,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態度。由于學生在智力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多元化,所以,在接受語文教育時會存在差異,導致出現了一些“語文學困生”,但是他們并不是天生愚笨,只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決這一現象,從而轉化“語文學困生”。
關鍵詞: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
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語文又是這個語文教育的基礎,是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途徑。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對識字注音、語法運用、文學常識、寫作能力等多方面的掌握,然而如果在這一階段, 出現很多學困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框架,并且會阻礙個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轉化學困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跟上教學的腳步,從而提升終身學習語文的能力。
一、加強情感教學手段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沒有顧及的到學困生的層面,使得教學內容讓學困生根本無法理解和掌握,從而使得學困生越來越不喜歡語文課程,在課堂上的表現也是越來越差,這樣以來成績一路下滑,自信心暴跌,令人堪憂。對于上述的情況,教師要做出相應的改進,要利用多種渠道與家長進行聯系,以此來了解學困生的心理特點,并將學困生課上的表現反應給家長,讓家長時刻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態度,并一起探討總結出適合學困生的教學方式方法,為學困生的轉化提供有利的條件。
例如,為了能夠加強與學困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筆者就是通過QQ和微信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和溝通,時時反應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課下又與學困生進行交流,并根據學生的生長環境,制定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以此來幫助了學困生的語文學習。
二、精心改革教學方式
由于學生的生長環境不同,所以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差異,因此,教師要想有效地轉化初中語文學困生,就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制定出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并加以耐心細致地指導,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教師無微不至地關懷,促使他們學習語文,并且對個人遇到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這樣以來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語文教學的平等學習,并且獲得教育中的平等機會,不存在優等生和學困生的差別, 從而使學困生找到適合自己學習語文的方法,并發揮其個人的優勢,增強其自信心,以此來掃除初中語文學習的障礙,實現自身從學困生到優等生的成功轉變。
例如,在教學《真正的英雄》為了能夠讓學困生理解本文抒發的悲痛情感,筆者單獨對學困生進行了輔導,首先列出提綱,讓學困生自學生詞,并了解文章的體裁,之后讓學生閱讀課文,思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最后筆者和學困生溝通交流,解疑釋惑。在輔導的過程中,筆者對學困生適時地表揚,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從而讓他們主動學習語文知識,并使他們堅信只要努力了,就會有收獲。可見,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困生受到了教師的重視,增強了在班級中的地位,從而改變了語文學習的態度以及方法,為提高語文能力奠定了基礎。
三、建立綜合評價體系
傳統的評價體系一直以成績為標準,并且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使得優等生在班級中獲得特殊的待遇,這樣使得學困生在學習中獲得不公平的待遇,對整個教育以及班級充滿了失望,自尊心也受到傷害,不利于以后的發展。為了改變這些不良的現象,教師要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以及應用能力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從而對學生的學習綜合能力以及學習態度,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掌握知識的程度和語文應用能力都加以肯定,這樣以來,有助于學生滿腔熱血地學習語文知識,為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例如,為了能夠提高學困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筆者采納了“學期評價”和“過程評價”的有機結合。“過程評價”總含了學生的“課堂展示、學生作業、參與程度、學生的口語表達、學習主動性、進步程度、合作精神”等多個方面,而“學期評價”主要包含“平時成績、月考成績、其中成績、期末成績”。可見通過這樣的評價體系,讓學困生明白語文教學不但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還重視素質和情感的培養,重新認識語文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專業能力,并加強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對于學生和教師是尤為重要的,學習偏科的現象直接導致中考成績的不理想,為以后學生的升學考試設立了障礙,同時還影響學生的表達能力的提高和發展,進而不利于學生今后的身心發展。因此,本文就學困生的轉化為教師提供了有效策略,當然教師還可以從“指導學生的薄弱點”、“樹立語文學習目標”、“營造學習氛圍”、“錘煉學生意志”等方面加以重視,從而實現學困生的轉化,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明顯地提高,促進學生的基礎教育發展,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提供有利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敏杰.淺談初中語文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J].課外語文,2013(22).
[2]丁大玉.談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J].新課程(上),2013(03).
[3]陸小燕.初中語文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