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曉璐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該如何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課堂上積極尋求開展有效合作的策略,以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多維互動和共同發展.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和思考,
關鍵詞:有效合作;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動手活動”即動手實踐活動,意為通過動手操作活動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總體說“動手活動對小學數學學習的促進作用”,指在小學數學相關知識的教學活動中,在教師具體的要求指導下,學生通過相關剪、拼、折、畫、等系列動手實踐操作活動,達到主動獲取知識,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培養實踐精神、創新能力的有效學習過程。
一、各方面對于小學數學學習中動手活動的需求。
1、《課程標準》對數學課堂教學的要求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對我國的小學數學課程的改革來說是一個新的理念,同時也是課改以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所一直推崇的一種教學思想。
2、學科特點與兒童思維年齡的要求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學習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操作活動,可以提高感知效果,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二、小學數學學習的動手活動策略。
基于以上兩方面需要,試圖對動手活動的策略做一點梳理,企望對小學數學動手活動的促進作用有所研究,以下為提煉的幾點教學策略。
(一)活動條件策略
策略一:常規要求規范,促進操作的有效性
前面諸多分析已經論述了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性,動手操作活動也確實在課堂實踐中深受學生的喜愛,但課堂上的操作環節往往熱鬧有余,規范不足,有時候教師都控制不了局面,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往往更加注重的是操作活動的過程,而忽視了操作的要求和目的,操作環節結束之后不能有效的發現規律、解決問題,使得操作簡單低效。
策略二:活動目的明確,確保動手的有效性
教學活動應該在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學習。但研究中經常發現小學生的注意力往往伴隨著很大的隨意性,也較容易情緒化,動手過程中會出現受客觀因素干擾的情況,比如受學具的色彩、不由自主擺弄學具的情況,而不能在動手活動過程中始終保持定向的注意。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操作活動之初就要明確這一操作的出發點是什么,明確學生要通過動手活動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使他們的動作思維具有明確的指向性,這是決定活動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策略三:組織活動有序,促進對知識的深化理解
小學生受年齡條件的制約,他們的思維尚處于由無序思維走向有序思維的過渡期,教師要在動手活動的環節幫助和引導學生有序思考問題,訓練思維的條理性。在操作中,學生的思維隨著活動的順序而運轉,活動的程序會直接影響學生思維的進程,換句話說,活動的順序其實也可以說是思維的邏輯順序。有序的動手活動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
策略四:營造適宜動手活動的心理環境
有效的動手活動,首先應有一個適宜活動的心理環境。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產生自覺參與體驗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務必要多鼓勵表揚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的體驗成果,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自己體驗,自主互動,自由表達,在做與說中,顯現動手活動的成效。
(二)活動材料策略
活動的材料是數學課堂中動手環節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甚至可以說它直接決定著動手環節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教師要善于科學的選擇學習材料,讓學生在現實化的、有探究價值的學習材料中達到數學內容吸收的最大化。在數學操作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材料是否適宜,直接關系到他們參與操作的興趣,也直接影響到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學中教師緊緊圍繞操作活動的目標,遵循數學知識內部的邏輯性。
策略五:提供切合知識經驗起點的材料
心理學認為,在學習新知時,總是帶著現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的知識進行順應和同化,完成內部認知結構的重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方法等,都是學生學習新知的現實起點,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選擇學習材料必須基于學生的現實認知起點,充分利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
策略六:選擇簡單高效易動手活動的材料
教師日常的工作繁忙,假如每節課都像公開課一樣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制作精巧的操作材料并不現實,更多的時候反而是簡便易行的學習材料,更能受到老師的青睞。而且對于學生來說簡單的學具更有利于排除掉干擾因素,將注意力本身集中到要通過操作解決的問題中來,從而引導學生調動眼、手、腦、口多種感官參與,實現教學知、情、意、行的融合。
策略七:突出感知對象,提高知覺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通過加大感知對象與背景材料的差異,突出感知對象的特點,有助于提高知覺的效果。在制作操作材料時,可通過材料的形狀、顏色、質地、聲音、強度等適當突出感知對象。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堅持運用動手活動,提高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師生的關系更加和諧,學生在課堂中呈現良好的學習風貌。學生課前主動自學,課堂中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同見解,思維開放,善于與同伴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特別是學習的自信心大大增強,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組織學生開展有效合作[J]. 俞芳芳.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年09期
[2]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合作教學策略[J]. 羅彬.新課程(下) 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