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寧
【摘要】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效果發生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紅色文化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力量發力實現其德育功能?文章將通過分析高校紅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價值,新媒體技術為高校紅色文化傳播提供的難得機遇,來探析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德育功能的實現路徑,以期為高校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視域 紅色文化 德育功能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66-02
高校處于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前沿,是各種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場所。當前,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廣大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出現新狀況,思想品德教育面臨新的挑戰。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文化土壤的培育下萌芽并逐漸壯大的文化產物,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影響因素。新媒體視域下,傳播內容紛繁復雜,傳播形式豐富多樣,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高校中傳承紅色基因,陶冶大學生的紅色情操,激活其德育功能的實現,成為需要深入研究的內容。
1.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德育功能淺析
紅色文化既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與高校德育有著天然的契合度,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資源。其德育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1.1紅色文化豐富了高校德育的內容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強化內涵、提升質量,創新形式、拓展途徑,取得了良好實效。新形勢下,高校德育逐漸從傳統走向現代化,內容上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紅色文化富含優質的德育因子,是鮮活的德育素材,可以與民族文化、時代進步相融合,成為開展高校德育工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1]紅色文化包括實物形式存在的物質文化,如革命紀念館、戰場紀念地、革命會議遺址等各種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基地;還包括具有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的精神文化,如崇尚和平、紅船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與革命精神。這些紅色遺址、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等優質資源,通過圖片文字、聲音影像、文獻史料、展品遺物,得以廣泛宣傳和有效傳播,有益豐富了高校傳統“大德育”的內容。以其歷史的真實感和厚重感,有效激活了紅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功能的發揮。
1.2紅色文化拓展了高校德育的載體形式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德育載體,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高校德育各環節也出現新的趨勢。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主體、對象、載體、內容、環境等各個要素。紅色文化作為先進的文化形態,既是歷史的,又是現代的;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具有豐富的價值形態。[2]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提出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順應形勢,發掘能夠使德育功能有效發揮的新型載體。紅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和內涵,與高校德育的目標、任務、原則和內容相吻合,通過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校園文化等為德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現實生動的環境,有效提升高校德育水平。
2.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特點分析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吸引和改變著人們對文化的認知與需求。新媒體以其互動性、即時性、多元化等特征已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之一,為高校紅色文化傳播帶來了機遇,使其傳播呈現出以下特點。
2.1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提升了紅色文化的傳播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全民參與“發聲”的意識逐步提高,新媒體的高效及時性、開放透明性、受眾廣泛普及等特點日益凸顯。紅色文化傳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這一優勢,創新傳播內容,通過虛擬與現實有機結合,讓紅色文化的發展更為迅速、傳播更為廣闊,通過迅速傳播和普及,努力實現紅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2 新媒體傳播的互動性打通了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
新媒體克服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缺乏互動,受眾鮮有參與權等缺點。“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已然到來。新媒體的互動性傳播縮短了傳播信息與傳播受眾的時空距離,使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參與者和記錄者。紅色文化打破了傳統形式上以說教為主、活動為輔的紅色文化傳承。通過新媒體的互動來實現信息交流和思想碰撞,有效縮短了紅色文化與當代青年的距離感。
2.3新媒體傳播的多元化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傳播形式
長期以來,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之以座談、討論、談心和社會實踐等是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基本交流手段。[3]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跳出書本與課堂的“圍墻”局限。微信、微博、客戶端、網絡論壇等以其迅速、便捷、參與度強等特點,日益成為一種嶄新的紅色文化傳播渠道。此外,文獻、案例、圖片、視頻等紅色文化資源融于廣大青年學生日常關注的網絡信息中,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拓展了德育功能的深度和廣度。與此同時,新媒體傳播的時代性、生動性和趣味性,使紅色文化得以實現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傳播。
3.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路徑探析
3.1 以人為本,遵循青年心理接受規律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是一個知識傳播者與接受者雙向互動、有效反饋、良性循環的過程。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加強紅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須從大學生的認知習慣入手,培養大學生對紅色文化好奇心,創造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興趣點。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同樣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者為主導的施教系統必須適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規律”。[4]
思政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同樣也是紅色文化傳播的主平臺。當前,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在教學理念上,教學內容上,教學方法上和教學手段上,均與學生需求和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廣大青年學生期待他們的思政課能夠說理透徹、素材鮮活、案例生動、方法靈活。這就要求教育者根據年輕人心理特點、思維方式、情趣愛好等,整合內容、創新方式、因勢利導,通過具有親和力、感染力和實效性的思政課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以此,紅色文化通過思政課教學能夠真正實現涵養思想品德、陶冶高尚情操、塑造人格品質、確立理想信念的德育功能。
3.2 轉變思維,開展紅色文化整合傳播
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既需要傳統媒體即主流輿論場的建構引導,也需要以新媒體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的擴散和傳播。[5]高校紅色文化傳播實踐中,需要創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傳播機制,借力新舊媒體的傳播優勢,弘揚紅色精神,將有力促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繼續發揚光大。
一是創新紅色文化傳播內容。高校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紅色文化傳播的內容,與時俱進,呼應現實,根據國情、校情和學情來繼續豐富、發展、創新德育的內容。結合高校實際和時代元素,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內容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要其內容融入新媒體,傳播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激發凝聚力。
二是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渠道。高校要堅持“受眾在哪里,教育的陣地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順應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樹立“大宣傳”理念,加強融媒體平臺和全媒體傳播建設,提升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的效能。建立新媒體話語模式,增強傳播技巧,改進傳播方式、提升傳播水平,實現內容深度、傳播速度、受眾廣度和傳播效度的有機統一。秉承“融媒體”思維,積極探索報網聯合、聲網結合、視網融合的路徑,整合傳播渠道、強化內涵建設,打造“互聯網+”時代紅色文化立體宣傳新態勢;加強陣地建設、拓展有力抓手,形成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新格局,用新媒體的感染力、傳播力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說服力、影響力。
三是創新紅色文化傳播形式。順應“互聯網+”時代要求,創新傳播方式,加強多元符號綜合運用的立體傳播,策劃設計推動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深入挖掘傳播受眾的特點需求,構建文字、圖片、模型、動畫、音樂等符號要素的多維傳播模式,聚焦紅色文化精神內涵,注重呈現的生動性、語言的通俗性、內涵的精要性,策劃創作生動鮮活、廣受歡迎的新媒體作品,實現紅色文化“熏染浸潤”的德育效果。
四、結語
高校紅色文化以其特有的形態、內容和特征,對引導全體師生樹立正確的主導價值觀,加強大學生的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有、培育“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新媒體視域下,要讓紅色文化與經典永葆生機,就必須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注重紅色文化傳播與新媒體手段的有機結合,不斷增強紅色文化的時代感,賦予紅色經典新的生命力。[6]通過新媒體傳播,把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調動紅色文化中的德育因子,努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建彩.高校校園紅色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4.
[2]舒醒.紅色文化為核心的高職院校德育體系的構建[J].素質教育.2012,(36).
[3]周靜.網絡語境下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新聞傳播與研究,2011,(11).
[4]胡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5]吳果中,聶素麗.論新媒體語境下紅色文化傳播網絡的建構[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3).
[6]張紹榮. 新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傳播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