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
【摘要】身體輕微殘疾的學生,比如:四肢功能不健全,口吃,嚴重近視或體型肥胖等等。往往導致學生心理上的不健全,表現為自卑,敏感,不合群,也常常導致其學習成績欠佳,甚至成年后出現反社會傾向。本文舉例探討了班主任如何通過改變外因和內因,以促進弱勢學生走出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和競爭力。
【關鍵詞】弱勢學生 自信心 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177-01
每個班級都會出現一些因為多種因素導致的弱勢學生,他們身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小缺陷,其中身體的輕微殘疾最為常見,比如:四肢功能不健全,口吃,嚴重近視或體型肥胖等等。這些身體上的缺陷往往導致孩子心理上的不健全,表現為自卑,敏感,不合群,也常常導致其學習成績欠佳,甚至成年后出現反社會傾向。如何消除這些孩子的自卑心理,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競爭力,是擺在每個班主任面前的一道難題。
然而,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所以,身上存在缺陷的弱勢學生,往往也存在“閃光點”,也可能是一位美麗的“天使”。關鍵就在于班主任有沒有“愛心”去發掘這些“閃光點”,甚至去鼓勵和培養這些“閃光點”。
馬卡連柯曾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在創造奇跡,創造新人。唯有愛,教師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把辛苦的教育工作當作樂趣來從事,它使教師感覺到每個兒童的喜悅和苦惱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關懷和擔心”[1]。的確,作為一名班主任,只有尊重、愛護、信任孩子,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溫暖和呵護,教育才富有實效。對普通孩子如此,對身體上有殘疾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在我歷任班主任的經歷中,遇到過多例弱勢學生,現就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競爭力的方法舉例探討:
劉啟一,男,12歲,家庭情況較好,其母親是一名高級知識分子,雖然孩子天生有殘疾,但家長依然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能很好地與老師進行有效的交流,這無疑使家校溝通成為可能。剛開始到初中表現情況:因為殘疾,經家長申請,免上體育課。在其他學科上課發言不夠積極,只是默默地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聽同學們發言。并不會主動發言或參與到班級各項活動中來。但每天能按時到校上課,各科任老師反映該同學上課較認真,能主動思考問題,但發言不積極。但在給劉啟一同學安排同桌時,我遇到了一些困難:明顯感覺同學們對和殘疾同學坐同桌有一種不情愿的情緒。
了解到上述情況,我認為該生屬于典型的身體原因導致的弱勢學生,比較自卑、自閉,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必將自信心缺乏,競爭力低下,遲早要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態,甚至這種性格的發展將會影響孩子的就業和人生。
那么,如何提高他的自信心和競爭力呢?我想必須針對性的改變其不良性格形成的內因和外因,就是“一要促進孩子內心的心態改變,增加孩子的主動性;二要改善孩子所處的外部環境,營造寬容、積極向上的氛圍”。
一、認真梳理和了解弱勢學生,拉近班主任和弱勢學生的距離
要想促進孩子的心態變化,必須首先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我首先和家長(孩子的母親)多次溝通,通過電話、微信、面對面交談,了解到孩子是先天殘疾,右腿是假肢,活動不方便,從沒有上過體育課,但是,他小學學習是非常用功的,而且,特別喜歡看籃球比賽等信息。
然后,我就提前做好準備,默記下國內外比較出名的籃球明星的名字,并且找準時機,在觀看年級組織的籃球聯賽上,就主動和他坐在一起,為本班加油。果然,平時敏感而膽怯的他,一提到籃球,就有說不完的話,特別是發現原來自己的班主任也和自己有“相同”愛好,居然如此“投緣”,更是讓他敞開心扉。我們班級在這次比賽中取得了年級冠軍,班上四個男生陳泰皓,劉俊杰,李松柏,楊邵杰成了全年級追捧的籃球明星,我特意買了一個籃球,上面簽上了這“四大球星”的名字,送給劉啟一。他接到藍球的那一刻,我看見他流出了激動和喜悅的淚水。從此我成了他的“知音”,我的課堂作業他完成的格外仔細和認真,書寫特別的漂亮。
二、尋找榜樣,為鼓勵弱勢學生走出自卑指明方向
走出了第一步,我決定要為他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希望通過和他類似經歷的成功例子,激發他的自信心。為此,我專門組織了一次主題班會——“相信自己,創造奇跡”。在班會中,我向同學們介紹了澳大利亞著名的殘疾人勵志演講家尼克·胡哲。他天生沒有四肢,但勇于面對身體殘障,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他騎馬,游泳,足球,樣樣皆能,擁有“金融理財和地產”兩個學位。他為人樂觀幽默,堅毅不屈,熱愛鼓勵身邊的人。聽著尼克·胡哲的演講,透過眼鏡,我看到了劉啟一同學眼中閃耀著“堅定”的光芒。班會課結束時,我總結到: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沒有生存的希望和目標!人們經常埋怨什么也做不來,但如果我們只記掛著想擁有或欠缺的東西,而不去珍惜所擁有的,那根本改變不了問題!真正改變命運的,并不是我們的機遇,而是我們的態度[2]。這次班會課后,我明顯感到劉啟一同學有了顯著改變,愿意主動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表達自己的意愿,而不再是那個總躲在角落里的小男孩了。
三、積極誘導班級正確關注弱勢學生,促進外部環境轉變
內因轉變已經發生,要引起外部環境的改變,關鍵在于班主任能否及時和合乎時宜的引導。要引導全班看到這個弱勢學生的進步和身上的“閃光點”,去“欣賞”和“佩服”,這樣,就能在班級上自然而然的產生積極向上的氛圍,更利于弱勢學生的發展。
在一堂英語公開課上,有一個環節是請一名同學用英語作一個看圖說話,這個題是以前的家庭作業,我知道劉啟一完成的很棒。在森林的手臂中,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他。只見他堅定地走向講臺,面對幾十位陌生面孔的老師,用英語流利地表達了自己的理解,他回答的近乎完美,我微笑著說:“Excellent!You are so smart! ”,全班同學和聽課老師都自發的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從此,很多同學在英語問題上都會向他“請教”,他在我的課堂上表現的更加大膽和自信,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變的司空見慣,這種狀態也“蔓延”到其他老師課堂,他們都給我講起了他的進步,進入良性循環的劉啟一是各科老師喜歡的同學之一,也是全班公認的“好學生”之一。
可以想象他的內心有多么的快樂。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看到了劉啟一同學在英語學科的進步,從班上二十幾名進步到前十名。我的心里也感到一絲欣慰。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3]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顆赤誠的愛心,班主任廣博的愛心就是流淌在班級之池中的水,時刻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對于我們遇到的那些身體上有殘疾的孩子,他們也是天使,他們只是有一雙隱形的翅膀,等待你的發現。我們應給他們更多的愛、鼓勵、幫助、贊美,讓他們在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讓他們更加自信。
參考文獻:
[1]傅寶英.從教師“教育愛”談師范生教師職業情感培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1):101-104
[2]《人生不設限:我那好得不像話的生命體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1年6月
[3](意)亞米契斯 著,夏丐尊 譯《愛的教育》200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