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 王蘇
【摘要】在閱讀過程中,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批注閱讀可以更好地促使學生加強與文本的溝通、對話,提高閱讀效率。批注式閱讀是指使用特定的文字或者符號將自己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和感想等記錄下來,這是一種主動探究式的閱讀方式。《課程標準》目標中指出,應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閱讀教學建議中也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在教學中就需要我們指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將自己對文本的所思所想,對文本的注解、疑惑等記錄下來,形成獨立的閱讀思考習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閱讀思考能力、提升學生對文字語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拓展型閱讀;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一)閱讀教學不夠深入扎實,缺乏整體性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強調了閱讀教學是以文本為中介,在教師的引領作用下,進行文本與學生 的對話,實現對文本語言的訓練。此外,新課標也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應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課堂上,老師們會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自讀自悟,并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等形式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的課題一開始,讓學生自讀課文后就急于讓學生回答:讀到這里,你感受到什么?說說你的體會。文本的解讀還沒有深入,學生的思考也還沒有深入,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不可能準確深入。文本沒有研讀深入,就聯系課外知識以及讀、寫等拓展。課堂內容雖然豐富,容量大,雖然老師設計了諸多的問題,學生一節課也一直在應付老師的問題,但是對于文本所表達的情感,文本所傳遞的信息,并不是自己通過閱讀思考或者在老師的引導下所獲得的,對文章的理解就顯得不深入,不透徹。
(二)絢麗的多媒體設備的信息過多干預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現代的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我們的課堂更加豐滿,豐富多彩的圖片、視頻和動聽的音樂都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導學生積極地自主閱讀和探究。這些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輔助的,并不能占用主體地位。過多使用,雖然課堂顯得熱熱鬧鬧,絢麗多彩,但是卻替代了學生的自主理解。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美麗的南沙群島》中第三自然段的理解,若是一開始就出示各種圖片會代替學生對文本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也都不利。
二、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措施
《課程標準》目標中指出,應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批注式閱讀落實在教學中就是在老師進行閱讀教學之前引導學生通過圈點勾畫,自學字詞,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品讀文本,寫下自己的獨特感受、理解。
(一)分年段進行閱讀批注的指導
批注閱讀常用的方法有:對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句子有所感悟,有疑惑的地方進行圈點勾畫,在邊讀邊思的基礎上,在文章的空白處圍繞重難點寫出自己的感受、疑惑。
不同年段的學生批注要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引導學生開始做一些簡單的符號批注,將文中自己覺得好的語句和不理解的語句畫出來,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交流,用比較完整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感悟。中到高年級就以文字批注為主,對文本的語言文字進行理解、質疑。
(二)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指導課前的預習批注
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課前預習。教師要指導和鼓勵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批注,指導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充分發揮預習在課堂學習中的作用,可以將預習要求設計成表格,要求學生對照預習要求一一完成。
(三)課堂交流中引導再次批注,回歸整體
感悟交流中深化理解。在學生自讀自悟預習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教學,課堂上要關注學生預習時批注,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有限,對于課文的解讀往往不能全面、準確。因此還要在課堂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化讀悟批注,鼓勵學生大膽交流表達,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溝通,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提取相關有用的文字信息,進行加工分析處理,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感悟。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只揀兒童多出行》第一到四自然段中的“成千盈百”“鬧嚷嚷”“飛涌”“一群接著一群”等詞語,都寫出了兒童的人數多,兒童的活潑可愛、生機勃勃,也寫出了冰心奶奶對兒童的喜愛。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文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感情,在課文的交流感悟結束后,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指導學生回歸課文整體內容再次進行批注,對文章的重點段落語句的理解深化認識。
葉圣陶曾說:“‘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在這樣的批注式閱讀教學訓練過程中,讓學生不斷練習、實踐,運用這樣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高的學習能力。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