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檢
摘 要:當今時代,文學繁盛,國學如今在不同群體(年輕一眾、幼兒、文教界高級知識分子等)當中發展的潮流可以反映、探究國學在當代的發展、演變,辨析國學的概念,正確的認識國學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高度總結,國學仁為己任任重道遠。既有好的一面,也有盲目的一面。國學發展如今盡管已成高原之勢,但高原之上仍期待高峰出現。既做改革創新的呼吁者,又要腳踏實地做自己的事情。該文更列舉國學文化中的經典,展示國學必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關鍵詞:國學;經典;傳統文化;消費;反思;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01
前段時間有一部藝術電影,叫百鳥朝鳳。故事很好,謳歌傳統藝人的信念,反思傳統嗩吶文化消逝的無奈。相比同期首映票房過億的某美國大片,百鳥朝鳳上映一周之久累計票房也只區區三百萬,慘得可憐。
年輕一眾當中大多人盲目追求熱點,棄傳統如敝帚。教育部新修訂語文教材,卻有學生在唏噓教科書近半數龐多的古詩文,殊不知典籍《古文觀止》之屬字字句句如清水,將五臟六腑滌蕩得妥帖舒暢。還有年輕人感慨博物館和書畫展小題大做,不合時宜。圖書館的古籍文化展室與民國文化研究中心,基本無人問津。
有關國學和傳統文化推廣領域的討論時刻在發酵,國學“熱”了起來,而且是毫無深度、毫無內涵的“熱”。
現在有看到的幼兒“國學課”,說是國學課,就是在市中心最喧鬧的步行區擺上幾張書案,圍觀的路人和家長側目,小小的孩子身著寬大的漢服唐裝,搖頭晃腦沉吟“之乎者也”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在一個崇尚消費的時代,國學也是人們消費的標簽。
那么,真正的國學應該是怎樣的?《百鳥朝鳳》也好,語文教科書,古文觀止,甚至是民國文化研究中心也好,這些都不是(狹義的國學),與國學也有著不可究詰的分野。
中國幾千年來的學術,是個變化的過程,歷朝歷代各不相同,各家各派更不相同。籠統的來講,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學術,用一個具有統一宗旨的“國學”,凝聚了一代代學人的思考、砥礪、傳承、變革、書寫。其實,國學是一個在現代西方學術的沖擊下產生的應激式反應。因為是應激反應,所以分類廣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也有一種寬泛的理解,認為諸如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戲曲舞蹈、氣功太極、中醫養生、茶道飲食等等,凡是中國古代的文化或文化延伸,都叫做國學,這種理解未嘗不可。
“國學”反映的是中國知識分子保存傳統文化的強烈意愿,同時又具有現代世界的思路與眼光。正如第一個開辦國學講習會、倡導國學的章太炎先生所意識到的那樣:“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章太炎先生認為“國學”對風雨飄搖的中國的重要性和他對世界形勢與時代特征的把握同樣的重要。
如今人們在使用國學概念時,采取的是各取所需的態度[1]。我們不必一定要用專門家的嚴謹和深刻,解粘去縛,善披天意,可以最后博采眾長來定譜。
不誦讀默背國學經典應功利試,不片面追求田園牧歌青燈古佛為信仰。心馳神往于夜深人靜,手執書卷,蠲煩祈醒,遣興解憂,忘乎所以,韻味雋永。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緣情綺靡的《文賦》妙解清理,心識文體;體大慮周的《文心雕龍》把文學的價值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百代詩話之祖”《詩品》自然曠達;宋代詩話的壓卷之作《滄浪之話》吟詠性情;明清曲論集大成之作《閑情偶寄》深入品評;詩話巨著《隨園詩話》倡導“性靈”[2]……有感國學天高地闊,欲往觀之,連想象的疆域也是如此。霧氣茫茫不見兩岸時和辜鴻銘、王國維對話的夢境,換作諸葛孔明與莊子辯論子非魚的平行宇宙……是怪癖,又是心頭所好。
當今社會,信息過載,不專深度。既然如此,國學當然也被浮躁地綁架了。比如那些國學大師,就速于成書,躁于成名。給國學松綁,即讓國學發揮它本質的療效。凈化功利,攘除世俗。一下子拉開了與旁出偏詣的自由心證者的距離,更比那些妄下斷語不見推理的淺學近視或加蒜著姜不見本味的嘩眾取寵不知在素養和情懷上高出多少。
“國學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21世紀的中國人,決不能成為無根的一族,而應當在歷史的亙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蕩中確定自己的地位。”前人大校長紀寶成認為有必要對國學正本清源,去蕪存菁。
在基礎教育學段,國學教育尚處于起步與摸索階段,國學知識自身的結構性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還遠未理清。應強調以其特有的比較視野觸動人們的文化反思與批判,使其學會理性地評判過去、把握未來。避免價值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這兩個極端,是方為給國學松綁。[3]
真正的國學,在歷史中孕育,在對比中誕生,在當世中發揚。只有歷盡歷史坎坷滄桑,慧眼遍閱諸色理論,才會使靈魂在和自己痛癢相關的精神文化中清醒。給國學松綁,需要凝聚全社會的有識之士一同付出努力,國學之樹方可長青。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方朝輝.國學為何日益低俗化[J].新京報書評周刊.2016-06-14.
[2]杜國慧.《一本書備考中華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6.3.
[3]王熙,蘇尚鋒,曹婷婷.從國學之“國”看國學教育的當代價值[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