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社會閱歷,決定了他們在步入社會時容易產生焦慮、壓抑、憤怒、狂躁等不良情緒反應。面對這一特殊群體,如何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當前學校和教師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中職學生;培養;崗位能力適應
中職學生是社會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所處的年齡階段是人生中較為敏感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表面上看身體的各種機能都已日臻成熟,而實際上他們的內心卻非常脆弱。習慣了校園生活的他們在即將涉足社會的時候,往往準備不足,內心會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持續出現焦慮、壓抑、憤怒、狂躁等不良情緒的反應。它來自于學生對自身社會適應能力的未知和擔心。他們在學校期間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但與社會實際需要還有一段距離,自身能力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差距使學生在走出校門時,社會適應能力被弱化,在步入社會的時候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能較好地適應社會要求。
針對這些情況,學生在校期間,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指導,引導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對于大多數中職學校來說,招生事關當前教職員工的生存發展大計,其重視程度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對于學生的就業指導,特別是引導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方面,做得還不夠。有的中職學校在指導思想上雖說也比較重視,但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投入不夠。另外,中職學校在引導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時,還應注意時效性。鑒于中職學校雖說學生當前的社會適應能力比較低下、學制較短的實際情況,其職業規劃最好從進校后就應開始。如何認識自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定位應貫穿于整個教學當中。避免在就業時學生過于挑剔,有的怕苦怕累,有的沉溺于創業幻想,還有的頻頻跳槽等等。其次,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中職學校的學生,同大專院校的學生相比,在學歷、知識和技能方面本身就沒有優勢。有的學生拿到畢業文憑、找到工作之后,就以為萬事大吉了,不再主動學習。殊不知,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如果不樹立終生學習觀念,學會自主學習,及時更新知識,最終將會落伍甚至于被社會和時代所淘汰。因此,中職學校一定要將培養和樹立學生的終生學習觀念,納入到日常的素質教育活動中來。
二、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目前的中職學生多為“00后”的孩子。多數學生生長在關懷備至的家庭。從小沒受過什么挫折和挑戰,基本上是溫室里的花朵。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父母包辦了他們的衣、食、住、行,教師包辦了他們的學習生活。學什么、怎么學,都有家長和教師作主,自己毫無主見,對父母和學校有著強烈的依賴感。教師應該根據這些心理對學生進行培養訓練,讓他們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知道挑戰和機遇并存,挫折和成功同在,艱難困苦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能深化對自身的認識,從而用豁達的心理去適應社會、直面生活。其次,人際關系是融入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對社會的不適應,很大程度是體現在人際交往方面。教師應在教學中讓學生們懂得,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開展工作和事業成功的必備條件,讓他們學會如何處理好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朋友之間等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鼓勵學生多參加各類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克服交際的心理障礙,增強社會適應性。
三、加強學生的“三觀”教育所謂“三觀”教育即指中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當今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信息化、知識化、智能化的特征正凸現出來。人們的思想也發生著變化。中職學生由于年紀較小,社會閱歷較淺,很容易受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而導致他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都抱有或多或少的無所謂的態度。中職學校形式上是一個半封閉的小型社會,社會信息很容易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校園,侵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而影響和制約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他們在接觸、了解和接受這些信息時,通常是無意識的、被動的。從主觀方面來看,有的學生把社會看得過于理想化,非常樂觀和自信,但同時自身的心理又非常脆弱。他們以為只要通過自身努力,就能夠實現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往往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估計不足,難免會遭遇挫折。而遭遇挫折后由于自身的心理非常脆弱,又可能變得灰心喪氣,一蹶不振,甚至做出許多過激、出格的行為。與之相反,有的學生又把社會看得過于復雜、兇險和殘酷,非常消極悲觀,不敢或不愿踏入社會,成為依靠父母的“啃老族”。加強“三觀”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運用馬列主義原理關注社會,用辯證思維來認識社會,提高學生的哲學修養和思想政治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四、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其涵義是:教與學要相統一,學與做要相統一;事情要怎么做就要怎么學,怎么學就要怎么做;教和學都必須以做為中心。面對當今的人才競爭,社會對中職學生的要求是中高級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學校要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教學方面要注意自始至終與具體的職業實踐相對應,避免閉門造車,學非所用,脫離社會需要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
提升中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中職學生學歷低,普遍心理脆弱,家庭環境較差的亦不在少數,有很多學生來自農村,家庭負擔較重。如果這些學生在完成學業之后,能夠較好地適應社會要求,并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將起到積極作用。反之,則會帶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熊翀,秦鵬.深化就業體制改革,培養社會適應性人才[J].中國建設教育,2006,
[2]趙志偉.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J].校長閱刊,2006,
作者簡介
蔡健華:本科 助理講師,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機電類教育
(作者單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