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芬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能使課堂教學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不但要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還應當注意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較好的保障。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把學生單一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自主、探究和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實現數學學習由被動向主動,枯燥向有趣,單一向豐富的轉變,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關鍵詞】創設;激活;聯系;挖掘;自主探究
在現代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教學質量及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均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因此,教師應當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獲取新知的能力,為培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發現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創設一個寬闊的空間。通過教師必要的啟發誘導,彌補缺陷,引導學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識,在掌握知識中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發展。那么,怎樣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探索數學知識,培養科學的探究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能力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都能成為學習的樂之者,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設置好教學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主自覺地參與探究。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節課時,當孩子們知道了“圓的周長就是指圍成圓一周曲線的總長”后,問:“能不能像以前那樣(如測量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長)用尺子直接度量圓的周長呢?大家有什么好辦法量出圓的周長?”這一富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問題,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起了學生探究熱情,于是他們各抒己見,有的用細繩繞圓一圈,再拉直后用尺子去量繩的長度;有的把圓直接放在尺子上滾動一周得到圓的周長。正當學生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掌握了好辦法時,我又及時拋出問題,指著黑板上的圓問:“這個圓你能量出它的周長嗎?”“能!”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當陳澤同學興趣盎然地拿著尺子和繩子走到黑板前度量時,卻發現剛才的方法并不能量出黑板上這圓的周長。這時,我知道孩子們的急切求知心里,我立刻說:“那么大家就一起來探究求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于是,孩子們通過自己觀察、比較、測量、聯想、填表、計算等的探究活動,發現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即圓的周長等于它直徑的π倍。從而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C =πd或C =2πr。這樣,孩子們踴躍參與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來,嘗到了獲取新知的喜悅。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長進。足見設疑是學生探究知識的重要途徑。我在導入新課時,采用設疑的方法,給學生造成期望、尋求新知識的心理狀態,使學生產生一種探索新知識的劇烈欲望,取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好效果。
例如,教學“時間年、月、日”時,授新課前我問學生:“小紅的爺爺今年只過了第17個生日,誰知道小紅的爺爺今年有多少歲”?學生中伶牙俐齒的同學回答:“17歲”。我又繼續問道:“爺爺17歲,他兒子多少歲呢?能有小紅嗎”?學生們頓時笑著回答:“不可能有小紅”。那小紅的爺爺到底是多少歲呢?矛盾產生了,學生正渴望知道答案,我就隨機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年、月、日”這節課,便可知曉。使學生產生了一種神秘的求知心理,在課一開始就對新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總之,在我們的教學中,精心創設一個好的情景,不僅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激活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興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教學中,通過激活思維,既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性和靈活性,又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參與探究,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為此,我在教學中經常用“你是怎樣想的?”“還可以怎樣想?”去激發學生多向思維,并鼓勵學生說出與眾不同的方法,把解題思路有條理、有根據地講述出來。例如教學“文具店有36盒彩色粉筆,每盒12支,賣出一半后,還剩下多少支?”這道題目時,一位學生上黑板演算式,并說出解題思路:“我先求出36盒彩色粉筆一共多少支,再把總支數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剩下的。”接著,板書:36×12÷2,“李明同學的思路很好,想一想,還有別的解法嗎?”在我的激發下,所有學生都認真進行思考,說出了其他的幾種解法。
生1:我先算剩下的一半是多少盒,再算剩下多少支?
列式:36÷2×12。
生2:我先算每盒賣出一半剩下多少支,再算36盒共剩下多少支?
列式:12÷2×36。
生3:老師,我有另一種方法。
解:設還剩下x支,剩下支數的2倍就是總支數。
列式:x×2 = 36×12。
……
通過經常性地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主動參與探究活動的熱情,在訓練學生思維的同時,探究意識、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得到長足的發展。
三、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
任何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所以根據教材內容,注意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感到“學而有用”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更好培養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三角形內角和”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可列舉實際生活中三角形形狀的物體,讓學生自由進行討論,并且由學生自己動手量出不同三角形各個內角的度數,而后讓學生給出自己所量的度數。自己去發現:不同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也不相同,但是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在這種方式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達到更好的效果。
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課前先讓學生收集有關的物體,如文具盒、牙膏盒、粉筆盒、魔方玩具等。在課堂中,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自主探究,實驗操作,啟發思維,從中發現規律,總結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課后,結合課前收集的實物,讓孩子們動手計量物體的長、寬、高,再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的體積。這樣,在教學中注意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知識的應用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知識的力量,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探究學習的熱情。
四、挖掘知識聯系,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當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為他們創造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才能使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得到理想的效果。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好奇心比較強,無法集中注意力,在數學教學中,我將數學故事及數學游戲融入課堂,以提升學生注意力,營造趣味性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更主動的參與探究,更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我采用學生熟悉而喜歡的故事情節引出課題:有一天,唐僧師徒四人走到半路,找不到食物,肚子餓得咕咕叫,突然,豬八戒找來了一個大西瓜。悟空說:“為了公平,每人吃這個西瓜的吧”。八戒聽了氣憤地說:“西瓜是我找回來的,我應該多分點,我要吃這個西瓜的”。悟
空聽了哈哈大笑,迅速切了給八戒。大家快快樂樂地吃了西瓜,可貪吃的八戒卻在一旁愁眉苦臉地拍打著自己的腦袋說:“傻瓜,究竟是大還是大呢?”這時,我說:“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幫八戒這個忙,比較和的大小呢?”一段栩栩如生的小故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了新課的學習。
如在教學“分數化成小數”一課時,由于孩子們已經掌握了小數除法、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所以可以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把分數轉化成小數,然后再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發現,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分母的特征,并歸納出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這樣,挖掘知識之間的聯系,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可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讓我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還他們一個自由發揮的課堂,讓他們好學、樂學、會學,使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自主,真正在實踐中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使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應該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解決,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