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琴
摘要: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用數學的頭腦思考生活中的問題,也使數學變得活力四射,真正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4-0164-01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與生活進一步接軌。
1.數學情境生活化
創設數學情境,其實就是模擬現實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好的問題情境能撥動學生思維之弦,激發求知欲、喚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富有吸引力,讓數學課堂充滿詩意。
如教學“體積的概念”這節課,教材上有一個實驗,把石頭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讓學生觀察水面的變化,發現水位上升了,石頭占有了玻璃杯的一定空間。然而,這個實驗不由讓我們想起了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烏鴉喝水”。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討論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在討論中,學生逐漸理解了體積的含義。因此,教學中我們除了要注意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外,還要注意為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學生學會借助生活經驗思考問題。
2.現實問題數學化
數學作用于生活,生活反作用于數學。通過“生活課堂”展示,使我們的數學走進了生活,使我們的孩子們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孩子的開放思維,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我積極鼓勵學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活動經驗和方法,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間的聯系,不斷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個只注重求知過程、只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訓練數學技能,而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在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進而懂得身邊處處有數學。
又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鋪地磚》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東東臥室地面的長和寬分別是5米和4米,小明和父母準備了800元一起去商店挑選材料,其中有2種規格的地磚:甲種:邊長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每塊6元。乙種:邊長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每塊9元。你能為小明家做參謀,買到適合他家的地磚嗎?買地磚,關鍵是要搞清楚所買的地磚應符合下列條件:(1)價格適中,總價在800元以內。(2)質量較好。那么,究竟哪一種地磚符合條件呢?只有盡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鋪甲、乙兩種地磚分別需要幾塊:用房間面積÷甲(乙)的地磚面積。再分別算出鋪兩種地磚各需的費用,分別為750元、720元。最后通過比較知道,乙種地磚不僅價格實惠而且質量也好,所以選擇乙種地磚最合適。
上述例子,讓數學走進生活,是生活問題數學化的關鍵。注重實踐第一,對于學生更好的認識數學,學習數學,培養創新意識具有深遠意義。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數學問題。
3.實踐活動中“做數學”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抽象思維與雙手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起這些區域積極活動起來。”數學知識只有學生親身的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究,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為學生創設寬松的自主探究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的、自由的、開放的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性地獲得有關的數學知識。
如在學生學習正方形四條邊的關系時,我讓學生觀察、猜想、驗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這一特征。有的學生通過度量四條邊的長度后發現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有的學生用一根紅線與正方形的四條邊比試后發現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有的學生把正方形的紙片先進行對折發現對邊相等,再沿對角線對折發現鄰邊相等,由此可推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學生在動手實踐操作中、在交流研討中、在合作互動中、在情感體驗中去“做數學”,在“做數學”中建構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數學實驗是一種手、腦、眼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度,有利于激起大腦中探究區域的活躍,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在動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探究能力。
因此,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數學知識本身是枯燥的,但是將它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它就是有趣的、生動的、美麗的,正如數學家楊樂說的:“數學是一種追求真美的藝術”。只有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才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激發起學習的興趣。數學來自于生活,又必須回歸于生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和靈性.數學的教與學應該富有生活氣息,注重現實體驗,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學數學”.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學習生活數學,享受數學生活, 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在生活中解決數學,只有這樣數學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命活力。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參考文獻:
[1]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
[2] 《小學數學教學參考》.
[3] 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