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夫
摘要:小學生無論是身體素質還是心理素質均在成長中,也就是說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所以這一時期是展開德育教育的最佳時期,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由于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勝心強、喜歡被表揚,所以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要利用好這一特點,恰當的應用激勵策略,加深德育教育意義,為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奠定好基礎,讓學生能夠向著積極方向發展。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勵教育
小學生年紀輕,在智力、思想認知等方面有待開發,所以在學習、生活中需要班主任的引導和鼓勵,才能激發學習熱情,并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特別是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重視激勵式教育的作用,通過正面的影響,讓學生從中獲得力量支撐,樹立自信心、激發天賦、開發潛能,更快形成正確的德育觀,提升個人綜合素質[1]。下文就針對激勵策略的實踐措施進行探討。
一、班主任要提升自身素質
小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較強的自主性,時刻需要教師督導、引導,還要求教師進行言傳身教,所以班主任作為德育教育的主力軍,要提升自身的德育意識,這樣才能更好的施教;另外,小學生有著極強的模仿性,班主任要在學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就要不斷增強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讓學生通過模仿從班主任身上學習到思想品質,做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此外,在實施激勵策略之前,班主任要掌握學生的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激勵方式,提升學生的德育意識,這樣學生才會根據自身情況,向著目標前進,最終讓學生自覺性的接受德育教育。
二、應用公平性的激勵策略
小學生本身有著較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所以班主任要根據學生這一特性,在激勵策略制定上做到公平、公正,讓學生有被尊重感,才會更愿意接受德育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班主任使用文明記錄表,盡管能激勵學生,但有失公平,不同層次的學生得不到公平待遇,久而久之部分學生會有不被關注、無所謂的感覺,這與德育教育的本質相悖的,所以公平是激勵教育的原則。比如,班主任在班級中組建記錄小組,對班級中學生每天的德行進行記錄,既能保證記錄的公正性,學生之間還會互相監督、促進,無形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學生能自主的規范自己的言行。同時,班主任可以定時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勵,并給予事跡展示的機會,發揮榜樣的力量感染身邊更多的同學。學生在自身被公平對待中,會產生積極的心態,讓德育教育順利實施下去。
三、激勵教育的實施要因材施教
小學生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性,所以班主任在實施激勵教育之前,要掌握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行為方式等,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激勵策略,針對行為習慣較好的學生,可以鼓勵其參與到活動組織、素質評價中,在班級中發揮自身的才能,作出積極的貢獻[2]。如果是在日常學習中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班主任可以為其制定相對較低的目標,比如:在課堂中踴躍回答問題、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等,班主任針對這些改變不能忽視,在取得細小的進步后,都要不遺余力的表揚和肯定,讓學生有被關心、被尊重感,讓其散漫行為逐漸被糾正,并形成正確的行為觀念。所以說,在激勵教育中因材施教,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能提升班級整體的道德水平。
四、組織多種樣式的激勵活動
在傳統德育教育中,是班主任長篇大論的講,學生似懂非懂的聽,導致德育效率低下,學生的道德水平難以提升,想要改變這種“說教”式德育方式,就要有效的實施激勵教育,根據學生的愛玩的特性,組織多種多樣以“德育”為主體的激勵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增強綜合素質[3]。比如,在每周或每月的班會中,組織主題辯論賽、主題演講、主題晚會等,班主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在活動參與中獲得自信心,逐漸形成樂觀向上、健康積極的精神;另外,還可以定期組織年級、校級的德育活動,為表現突出的班級頒發流動紅旗,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集體榮譽感,以及積極樂觀的精神。
五、將激勵教育融入到班級文化中
班級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陣地,所以班級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巨大,而班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制度屬于對學生行為的制約,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為了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在制定約束性制度的同時,還要有配套的獎勵制度,激勵學生自覺遵守各種制度。而精神文化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學生在一定客觀氛圍影響下,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良好的班級文化會讓學生有認同感,是激勵教育展開的基礎,學生能從中獲得榮譽感、歸屬感,另外在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更加親密。比如:制定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其中一項是“學生互助”,對學生一個時間段內的思想、行為進行評價,由學生評分和教師評分組成,評分最高的前三名進行表揚,學生在榮譽激勵下會做好自己,還會主動幫助別人。這樣正面積極的班級氛圍,學生更容易受到鼓舞,進而提升自身素質。
結束語
德育教育是小學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想要保證教育效率,就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實施激勵式教學,把握住小學生渴望被表揚、被認可、被尊重的需求,從自身觀念、分層施教、公平施教、激勵活動、班級文化等方面展開教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性,自覺性的投入到德育學習中,讓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認知,為未來成長和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長慧. 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實施激勵策略的方法探索[J]. 教育現代化:電子版, 2017(7):0210-0210.
[2]火克勤. 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5):1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