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花

摘要:本文進行了3組6個班級的試驗研究,以分析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師模式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影響。研究表明:該教學模式能大大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并對高職教育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試驗研究;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高職教育
自1990年全國高校實施擴招政策以來,全國高校普遍采取了大班授課形式。大班教育,學校的教學質量成了關鍵問題,尤其是高職院校。為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國內推行了微課、翻轉課堂、教育信息化等教學手段的應用及教學模式的改革。其中,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模式即是教學改革的一種產物,也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進與創新。
1 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模式
1.1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的背景
與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厭學情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不強,學習獨立性、自主性也較差,因此需要教師的更多指導與關注。但由于高校的擴招,教師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教師資源的限制,使得輪換制自由教學分組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
1.2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模式的含義
分組教學是指按學生智力水平、學習能力或性格特點等因素,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組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自由分組教學是指不按學生智力水平、學習能力等強制分組,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主動的組成學習小組,并選出各組組長。與自由分組教學模式所不同的是,自由分組教學模式中各組組長為固定式,而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模式中組長采用輪換制,各組組員機會均等,每位組員每學期均擔任一次本組組長,并評選出各組最優組長。
2 試驗研究
2.1研究對象及分組情況
為研究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模式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以《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課程為例,隨機選取了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工程系的6個班級進行試驗研究。其中15級造價1112班、工管0304班為不分組教學(即傳統教學模式);15級造價1314班、工管0102班采用自由分組教學,5~6人一組,每組選出一位組長;16級造價1112班及造價1314班則采用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模式,每組5人,組長采用輪換制,每人一次為期3周,其中最優組長擔任實訓周組長。(《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課程一學期為4個課程/周,共15周,外加一個實訓周)
2.2組織形式及考核制度
學生《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課程的期末成績由平時成績、期末知識考核成績及實訓周成績三部分組成,并按3:4:3的比例分配。學生平時成績及實訓周成績均采用“加分制”[ ]計分。為保證試驗結果的可比性,自由分組教學模式班級與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模式班級均采用相同的加分制度。
2.3試驗結果及對比分析
各班級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均完全一致,并由同一教師完成該課程教學。按“加分制”統計了各班級《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課程的期末總成績,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16級造價1112班及1314班期末平均總成績比15級造價1314班及工管0102班高出6分有余,比15級造價1112班及工管0304班高出15分左右,這說明了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模式對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具有顯著成效。通過各班各分組階段組成可知,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大大減少了班級不及格人數,并提高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的成績,使班級向中等及中等以上發展。
3 結論
通過對各班級學習的全過程分析,發現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模式應用在《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課程的教學中,能有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自由分組教學提高了教學的主體性、靈活性,而輪換制的自由分組教學模式在互助的同時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將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模式應用在《地基與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教學質量也有明顯的提高,這進一步驗證了輪換制自由分組教學模式在高職課程教學中的可操作性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