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軒 汪道明 丁玲
【摘要】臨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時,多數患者均有劇烈的上肢疼痛癥狀,僅針對頸部進行治療效果較差或僅能緩解頸部癥狀,其上肢疼痛得不到解決,筆者經過仔細的觸診發現,該類患者肩胛部大圓肌及小圓肌處常常有條索狀結節,且有壓痛,當用按摩手法將其松解后,患者上肢癥狀多能得到緩解。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大圓肌;小圓肌
【中圖分類號】R826.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10-157-01
1 發病原因
1.1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原因
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原因,目前國際上較一致的觀點是頸間盤退行性變并受外力作用,發生椎間盤向側后方突出或椎體自身骨質增生等病理改變,導致神經根受壓,并引起受壓一側頸、肩及上肢疼痛和麻木。而在祖國醫學中,頸椎病屬“痹癥”范疇,其因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筋脈失養,并外感風寒濕邪致局部氣血瘀滯,經絡不和而發病[1]。而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患者常伴有上肢疼痛麻木,并于大小圓肌處存在僵硬及壓痛點。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好發于經常伏案工作的人群,但近幾年來由于智能手機的普及,頸椎病的發病正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2]。
1.2 神經根型頸椎病與大小圓肌的關聯
臨床上常常采取針灸及推拿等傳統方法治療頸椎病,但常規治療手段對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起的上肢疼痛療效并不穩定[3]。在臨床實踐中我發現,相當一部分臨床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人都伴有肩背部劇痛,并向上肢放射[4],常規治療手段極難緩解或僅頸椎癥狀好轉,而患者的上肢癥狀常常得不到解決。在臨床從事推拿一段時間后我發現,此類患者肩胛區域大小圓肌走行處常有硬度較周圍肌肉稍高的痛性條索,如用手指撥動,患者局部會出現劇烈的酸脹疼痛及麻木感,且疼痛多向上肢放射,且患者自身大多對此處的疼痛無自覺,自然情況下只能感受到上肢的疼痛及無力等癥狀,僅當按壓其痙攣的大小圓肌時患者才會感覺到此處有一痛點。
1.3 大小圓肌疼痛的產生原因
神經根型頸椎病肩胛部壓痛點的位置大多可以在肩峰與肩胛下角的連線上找到,此區域即大圓肌與小圓肌走行范圍。此處筋膜成分較多,組織血管少,血管被壓迫會導致小圓肌供血不足,會產生肩胛部疼痛癥狀,形成局部壓痛點[5]。隨著時間發展逐漸產生肌肉攣縮,形成比四周肌肉硬度稍高的條索結節。當上臂做出如背伸、外展旋前等動作時,小圓肌和大圓肌收到牽拉,可以造成疼痛加重[6]。這些壓痛點區域的肌肉活動較多,耗氧量也較大,當血液供應不足時則容易出現缺氧和缺血,并產生無菌性炎癥,而且由于血流量減少,炎性物質無法較好的吸收,會刺激局部組織出現疼痛和壓痛,隨時間推移甚至可能出現肩關節功能活動障礙。一方面頸部肌肉的痙攣會導致頸神經和臂叢神經受到卡壓,而另一方面,頸神經及臂叢神經被卡壓所產生的疼痛,又會反射地引起局部軟組織痙攣,形成惡性循環。
2 討論
2.1 治療手段
在針灸學中有阿是穴的概念,阿是穴沒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稱,一般隨病而定,大多位于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為腧,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在使用推拿進行臨床治療時,我們會用手直接觸摸及按壓患者的某些部位,以手指的觸感來了解患者身體局部的某些異常改變,并以此推斷疾病的部位、性質以及病情的輕重等情況。在軟組織損傷類疾病的治療中,我們常常把患處局部的壓痛點作為阿是穴應用,通常這樣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
對于軟組織損傷的病人來說,壓痛點就是受損部位,與其他部位的神經根牽拉痛相比,它更直接地顯示了患者的病變部位以及患處的損傷程度[7]。因此在局部痛點采用推拿治療可以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促使末梢神經介質釋放血管、神經的活性物質,減少酸性代謝產物,消除無菌性炎性反應,減輕其神經根無菌性炎癥與水腫,改善患處缺血、缺氧狀態,加快炎性物質的吸收,減輕其對軟組織的刺激,改善患者的疼痛[8]。同時,按摩可以解除患者局部肌肉痙攣,松解粘連,使攣縮的大小圓肌得到放松。在解除了對腋神經的牽拉、降低了大小圓肌張力后,病人的疼痛大多可以得到緩解[9]。
傳統醫學認為頸椎病的病因多是因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并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經絡阻滯、氣滯血瘀,不通則痛。西醫則普遍認為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以及椎間孔狹窄導致神經根受壓損傷,患處局部組織發生水腫及無菌性炎癥,從而引起疼痛[10]。對中醫而言, 推拿以可起到舒筋通絡、活血化瘀、理筋整復等作用。
對與西醫學來說,通過按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降低肌筋膜張力,消除肌肉痙攣, 松解粘連,加快局部代謝功能,消除無菌性炎癥,適當的關節松動手法還可以糾正頸椎小關節的結構功能紊亂,擴大椎間隙,從而減輕神經根的壓迫,使疼痛得到緩解。
2.2 轉歸
目前,臨床上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患者數量較多,患者除頸椎疼痛外多伴有上肢劇烈疼痛,臨床醫師常常僅針對頸椎進行治療,效果并不好,或患者頸部癥狀緩解后即出院,其疼痛被掩蓋,但肩胛部痙攣的肌肉未得到松解,肌肉痙攣日久形成不同程度的枯連、纖維化或疤痕化,甚至會引起一定程度的肩關節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過程中對于大小圓肌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疼痛癥狀不能僅僅針對頸部癥狀進行處理,而應該進行更為全面的、細致的體格檢查,以利于對不同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潘育君.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癥狀治療研究進展[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E-J Transl Med) 2015,2( 7):121-122 .
[2] 彭容.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3,45(9):113-114.
[3] 劉公望,王秀云,孟向文,等.四天穴針刺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5(1):25-28.
[4] 蒼偉,王雪峰,劉玉柱.腋神經應用解剖與頸椎病患者肩胛痛點的研究[J].黑龍江醫學,2015,27(1):20-21.
[5] 彭娜,劉密,李金香,等.頸夾脊穴傍針刺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鎮痛作用的臨床觀察 [J].山東中醫雜志,2013,32(8):560-562.
[6] 李艷,吳耀持,范興良.基于腋神經分布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肩臂痛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16,36(2):135-138.
[7] 張建強,榮姍姍.針刺規律性阿是穴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13,33(S1):31-34.
[8] 張董喆.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中醫學報2014,29(189):305-306.
[9] 萬碧江,黃偉,張壓西,等.透刺電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疼痛綜合評分的影響[J].中 國針灸,2013,33(5):407-410.
[10] 謝建謀,陳志強,郭偉,等.針刺頸夾脊三側線為主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4,34(9):86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