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楠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在重型顱腦外傷患者中實施效果。方法:針對我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88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進行分析,其中44例進行常規護理(甲組),另外44例實施早期康復護理(乙組),對比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認知功能評分。結果:干預后,兩組患者NIHSS、LOTCA評分均比干預前有所好轉,且乙組患者NIHSS、LOTCA明顯優于甲組,對比P<0.05。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可促進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神經功能及認知功能恢復,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
【關鍵詞】重型顱腦外傷;早期康復護理;神經功能;認知功能
【中圖分類號】R651.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10-238-01
重度顱腦損傷是臨床腦外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顱腦創傷疾病,患者通常病情危急,病情發展較為迅速,必須及時進行有效治療。重度顱腦外傷患者治療后通常預后效果欠佳,很多患者治療后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殘疾,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患者處于植物狀態,給社會、家庭都帶來了較大的負擔。為此,針對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對幫助其恢復運動功能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選擇我院88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為對象,分析實施早期康復護理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針對我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88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進行分析,其中44例進行常規護理(甲組),另外44例實施早期康復護理(乙組)。患者均經MRI/CT檢查以及相關診斷標準確診,入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結果均低于8分;傷前無心肺功能、器質性腦部疾病及功能障礙等疾病;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存在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內分泌功能障礙、精神異常、配合度低患者。甲組中男26例、女18例,年齡19-68歲,平均(43.5±4.3)歲;乙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20-68歲,平均(43.6±4.5)歲。兩組資料逐項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關檢查予以止血、脫水、擴張血管、營養神經等治療,并對患者實施環境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用藥護理等常規護理,乙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詳細護理內容如下:
①肢體康復護理:對于低意識或者是存在昏迷患者,可每日實施肢體肌肉關節按摩,每日進行兩次,每次持續時間半個小時。每日對患者進行3-4次關節被動活動,每次5-10遍,并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被動肢體活動及撫觸[1]。對于意識清醒患者,不僅要對其進行肢體按摩及被動運動,還應指導患者在床上主動進行翻身,獨立站立,并對患者吞咽功能、語言功能進行訓練。在肢體康復護理后期,應根據患者實際逐漸增加運動量,并調整負重運動方案,逐漸對患者進行重心轉移、站位平衡、雙手精細運動、步行運動等康復指導。②認知康復護理:可以對患者進行注意力訓練,采用游戲方式進行,利用空間認知、時間控制等方式對患者開展定向力訓練,讓患者進行背誦、復述故事來增強記憶力,指導患者對雜物進行分類,或者是采用堆積木的方式進行思維訓練。③刺激性康復護理:在患者病情相對穩定時,可盡早采用刺激性康復護理,能幫助患者腦細胞恢復,改善受損細胞的功能,對大腦皮質抑制進行緩解,促使患者自身調節恢復,從而使得患者盡早恢復意識。可采用聽覺刺激、光照刺激、冷熱刺激、疼痛刺激、撫摩刺激方法簡捷,可操作性強。
1.3 觀察指標 借助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IHSS)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評估,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小。采用Loewenstein認知功能評定表(LOTCA)對患者認知功能進行評定,分別從定向、視知覺、空間知覺、動作運用、視運動組織時間、思維操作、注意力及專注力等項目進行提問,共包括27個問題,其中定向測試中設置兩個問題分值區間為1-8,思維操作設置七個問題中有三個問題分值區間為1-5,其余22個問題分值區間為1-4,總分119,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認知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值±標準差(x±s)和百分比(%)表示,用方差t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NIHSS、LOTCA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進行為期半年干預后,兩組患者NIHSS、LOTCA評分均比干預前有所好轉,且乙組患者NIHSS、LOTCA明顯優于甲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顱腦外傷主要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患者頭部發生損傷,根據患者受損程度可劃分為輕度顱腦外傷、中度顱腦外傷、重度顱腦外傷。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病情嚴重且危急,會出現腦組織缺氧,引起患者出現缺血、腦水腫等情況,導致顱內壓上升,對患者神經肢體功能產生影響。多數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障礙等功能障礙,即便是及時對患者實施救治,也非常容易遺留各種問題,極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的提升[2]。傳統的干預措施,通常是早期給予救治,在病情逐漸穩定之后,再對其實施相應的干預,但這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因此臨床實踐發現對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可顯著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障礙恢復。本次研究顯示,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乙組患者干預后NIHSS、LOTCA明顯優于甲組,對比P<0.05。可見早期康復護理能促進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神經功能及認知功能恢復,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曉,阮一芳,王麗雅.康復護理干預對顱腦外傷預后的影響及其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15):85-87.
[2] 包烏日娜.針對性護理模式在早期顱腦外傷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04):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