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伶俐
摘要:中學作文教學應該如何科學而有效地實施?具體方向和具體操作仍需要在語文教學里來落實。而教材是語文教學主要的課程資源,如果能回歸本源,立足語文課本積累寫作素材,進行方法指導和人文熏陶,授人以漁,不失為作文教學中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作文教學;立足課本;素材;技巧;語言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文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無話說”、“平淡說”等現象,作文教學效率低。
初中語文教材名篇薈萃,其中的課文總體來說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無論其獨特的選材,精巧的構思,精美的語言,還是濃厚的人文素養等,都給中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極好的示范作用。那么,寫作教學何不就地取材,充分發揮教材中的課文在寫作教學中的用武之地?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比绾伟堰@個“例子”用好,就涉及到了使用的策略問題。下面筆者將談一談在“立足語文課本、實施作文教學”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細讀教材,加強讀寫的緊密結合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可以給予學生各種各樣的精神養料,可以擴大知識面,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因此,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是學生間接獲得寫作素材的最好途徑。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或可作為注腳:“從前教我們作文的先生,并不傳授什么《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讀,做,讀,做;做得不好,又讀,又做?!币谎砸员沃?,就是:閱讀可以提高寫作,寫作的一切能力都可以在讀書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幾乎每篇文章都是有價值的閱讀材料,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教學內容的來源。課文所描繪的山川景觀、自然風物可以成為寫作參照的對象;許多古詩文留下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為我們寫作中很好的標題、觀點;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誓言、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闊大胸襟、聞一多“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人生準則、史鐵生和妹妹在一起“好好兒活”的樂觀精神;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朱自清的樸實、琪君的淡雅、席慕容的柔美……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果教師能依據學生的實際與發展需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多積累,就能促進學生樂讀、善思、巧用、愛寫。閱讀教材中一篇篇風格各異的文章,會讓你在咂摸的同時逐漸內化,由模仿而創造,進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從這個角度說,“作文的深度是由讀書的厚度決定的。”
二、梳理內容,構建寫作素材庫
很多學生害怕作文,最大的障礙就在于缺乏素材的累積,不知道寫什么,無話可說?!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除了課外信息,語文課堂所用的教材同樣是可利用的寫作資源,課本中所選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就是一個無比豐富的資料庫。走進經典之作,尤其是走進中國古代文化名流的精神世界,親其人,愛其文,去感受這些大家博大的情懷,感受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感受傳統思想中蘊含的大智慧,就可以積累豐厚而不竭的寫作素材。而如何挖掘與開發好初中六冊教材中的素材呢?教師深入文本、引導學生建立寫作素材庫是關鍵。
在一次作文課上,我帶領學生將初中六冊教材的素材進行了如下的梳理與分類:
1、家庭親情類
如莫懷戚《散步》、冰心《荷葉 母親》、張之路《羚羊木雕》等。
2、難忘師恩類
如海倫·凱勒《再塑生命的人》、馬及時《王幾何》、魏巍《我的老師》等。
3、熱愛祖國類
如都德《最后一課》、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艾青《我愛這土地》等。
4、理想信念類
如《夸父逐日》、茨威格《偉大的悲劇》、流沙河《理想》、王家新《在山的那邊》等。
5、童年往事類
如魯迅《社戲》、汪曾祺《端午的鴨蛋》、琦君《春酒》等。
6、自然環保類
如吳崗《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沈石溪《斑羚飛度》、王鼎鈞《那樹》等。
7、名人軼事類
如丘吉爾《我的早年經歷》、楊振寧《鄧稼先》、何為《音樂巨人貝多芬》等。
8、文化民俗類
如林嗣環《口技》、劉成章《安塞腰鼓》、沈從文《云南的歌會》等。
再比如,學完七下第五單元的“征服探索大自然”各篇目后,我先讓學生將本冊課文學習的名人、事跡整理匯總后,讓他們也動動腦動動手自己歸納相關的寫作素材,學生非常積極踴躍,很快收集到如下的材料:《雖成悲劇,何其偉大——記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的故事》、《藍天白云的耕耘者、小王子的創作者》、《在追夢的路上----為夸父作傳》、《從“怒”看共工性格的兩面性》、《七名宇航員的故事》等。這是教師意想不到的收獲,也是學生在積累寫作素材中寶貴的財富。
除此之外,也可合理的開發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補寫、擴寫、續寫、改寫等,也是一種尋求素材的途徑,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我曾讓學生在課文的基礎上,以韓麥爾為第一人稱改寫《最后一課》,以“狼”為第一人稱的擬人手法改編《狼》,續寫《我的叔叔于勒》,想象擴寫《天凈沙·秋思》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學生的作品遠遠超過我的預料,帶給我驚喜連連。
實踐證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生通過梳理、收集素材和模仿、借鑒課文,腹中就可以有一定的材料積累,長期堅持,就可以文如泉涌、下筆千言。
三、課文引路,學習借鑒寫作技巧
1.學會詳略剪裁
記敘文寫作是初中生寫作時主要選用的文體,但在寫記敘文時學生普遍存在不懂得緊扣中心有詳有略地安排寫作內容的問題,有的鋪墊太長,有的中心事件太簡。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共記敘了七件關于長媽媽的事情,文章就采用了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通過對課文問題的探討,明確:前六件事主要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厭煩和不滿,后一件事情使“我”真正由厭煩長媽媽變成了敬重、感激長媽媽,這才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最終學生悟到:一篇文章,中心確立后,應該選擇最具表現力的情節來表現中心,突出中心的情節應該詳寫,與中心有關但不很重要的情節應該略寫,與中心無關的情節堅決不寫。并當堂指導學生用此方法寫了一篇小練筆《我的老師》,收效不錯。
2.學會描寫刻畫
描寫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表達方式,在作文中,描寫不僅可以使文章情節生動鮮活,還可以使人物形象豐滿突出、文章內容具體充實。但學生的作文還普遍存在著忽略描寫、不會描寫或描寫不細致的現象,導致作文語言蒼白、內容空洞。而選入課本的名家之作,無不因其生動優美、細致入微、豐富準確的描寫,堪稱經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文中賞析精當的描寫、體會描寫的作用、學習描寫的方法、嘗試在寫作中描寫。比如我在教《最后一課》時,讓學生研讀賞析其中大量精彩的細節描寫,體會其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討論總結細節描寫的方法,并運用細節描寫當堂寫作,然后同學互讀互評,取長補短。
在教《紫藤蘿瀑布》之前,先出示紫藤蘿的圖片,要求學生進行描繪。學生搜腸刮肚,雖然最終都完成了片段寫作,但筆觸不夠細膩靈動。學習課文后,要求學生與課文的描寫片段相對照,再借鑒課文細膩生動的描寫手法,對自己之前寫的片段進行修改、完善。這樣,學生清楚領悟到作者的獨具匠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既把課文讀透了,又能學以致用,而且在反復的總結與修改中充分認識到了描寫的作用,領悟了描寫的精髓,可謂一舉多得。
3.學會小處選材
小處選材,即以小見大,就是從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許多名家名篇都善于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如莫頓·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莫懷戚的《散步》,都是從平凡的生活小事中表現大的道理。這樣的選材,貼近生活,真切自然,更能引人共鳴。下面就是學生學了《散步》后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寫的《買花女》:“這天悶熱,她來了。賣花嘞!的喊聲劃破了小巷的寧靜,脆生生的聲音點亮了夏天,也引得一陣蟬的聒噪。忽然,悶熱的天氣轉瞬間就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原本以為,這個賣花女會就此停住,誰知她又叫了聲什么,喊聲隨風飄散,細細一聽,原來是‘收衣服嘞!她的喊聲回蕩,像雨中的閃電,像搖響的小鼓,隨著密密的雨絲飄散到每個人家的窗口。幾雙手急急忙忙伸出窗外,原先垂在風中的衣服頓時不見了?!痹撋x擇了社會中不為人關注的小人物,取材很小,卻挖掘出深刻的人性之美。這比那些大而空、空而假的事例,要親切感人的多。
4.學會跌宕起伏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曲折,有波瀾。意思是寫文章好比觀賞山峰那樣,喜歡奇勢迭出,最忌平鋪直敘。作文中,只有故事情節跌宕回旋,波瀾起伏,才會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大部分初中生能夠按照記敘的“六要素”將事情敘述完整。但往往平鋪直敘,給人平淡乏味的感覺。如何指導學生將文章寫得波瀾起伏呢?且看課文中的例子:《羚羊木雕》運用插敘手法,將對現實生活的敘寫與往事的回憶交錯起來進行;《爸爸的花兒落了》,采用了雙線并行的結構和伏筆的手法,情節的轉變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樣就避免了流水帳式的平鋪直敘,顯得跌宕有致。學習課文后,學生嘗試在自己的作文中運用這些手法,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5.學會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就是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通俗來說就是“象征”、“借物抒情”。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名篇都善于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給人言近旨遠的感覺。如《愛蓮說》這篇散文,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歌頌它堅貞不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操,從而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史鐵生《秋天的懷念》在結尾處采用托物言志手法,用菊花象征母親,贊美了母親像菊花一樣,樂觀堅強,熱愛生活。課后讓學生模仿這種寫法來寫作,學生的作文明顯表達的更巧妙、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主旨也得到了深化。
四、借鑒課文,增添語言的文采
高爾基說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比魏我粋€文學家都是通過語言這個工具來反映生活的。文章要有感染力,離不開語言的表達藝術。但學生因為閱讀量有限、不會表達等多種原因,作文中還普遍存在著語言干巴巴,味同嚼蠟的問題。為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模仿借鑒教材佳作名篇中的優美語言,比如巧用修辭藝術、辭藻華美的書面語言或靈活多變的句式等等,都會令文章賞心悅目、更有表現力。
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太陽的臉也紅起來了;“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通過比喻、擬人、排比等藝術手法,句式長短夾雜,靈活多變,使語言變得鮮活生動,形象逼真。
我教學此課時,先讓學生明確本文各種修辭的妙處,然后要求學生模仿作者的語言寫一段文字。結果很多學生模仿得惟妙惟肖。事實證明,借鑒作品的語言特色進行寫作,不僅使學生對課文語言特點心領神會,而且能使學生的習作錦上添花,思如泉涌筆生輝。
五、大膽創新,嘗試多種文體寫作
大多學生寫作都以記敘文、議論文為主,文體比較單調。我在教詩歌、童話、寓言、小說、書信時,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寫作此類文體。如在教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一封信》時,讓學生明確書信這種文體的作用,然后讓學生發揮想象,給未來的孩子寫一封信。此題一出,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結果呈交上來的作品也情趣橫生,讀來莞爾。班級一個平日粗心馬虎、看起來很不著調的男生竟然在自己的信中對未來的孩子深情告白,情感真切,很多學生被其文真摯的情感所打動,而這個孩子因為在寫作中受到的肯定學習態度端正了,整個人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當然,文體的創新方式不一而足。還比如,學習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后我指導學生自編童話《我是一只垃圾桶》;教了《秋天》后指導學生寫一篇借景抒情的小詩;學習了里根的《真正的英雄》后,讓學生寫一篇主題為“我心目中的偶像”的演講稿,并面對全班同學進行演講。平時加強這樣的訓練,寫作時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文體也豐富多彩了,詩歌、童話、寓言、書信、日記,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總之,語文教材中的諸多課文,雖其特長和風格各不相同,但各有所長,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之處。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只有立足教材,深挖教材,活用教材,才能洗盡鉛華,回歸本真。讓我們在教材的廣闊草原中,駐足,漫步,不急不緩,從容歡喜。相信你會發現,這里,別有一番景致。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通訊》2008.5B.P29
[2]《語文課程標準》
[3]《學語文》雜志2005貳
[4] 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