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
摘要: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城鄉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的教育資源也處于不平衡的發展狀態。在農村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學校師資力量、現代化設備、網絡資源等方面的差距,讓農村學生們處于一種劣勢。因此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應該加大對英語口語的重視,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夠講出流利、標準的英語。
關鍵詞:農村小學;英語口語;均衡教育
2001年,教育部門公布決定開設英語課程,要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小學生與農村小學生也出現了巨大的學習差異,農村小學生在英語口語中的學習狀態與成績遠遠不如城市小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效果的不理想,讓我們看到了農村小學英語口語的上升空間,急需找到一個有效的突破口,讓我們的學生快速提升英語口語能力,以下是筆者的經驗之談,以及大膽的創想,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性的建議。
一、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資源的不完善與缺失不應該成為教育的永遠缺口,應該思考怎樣利用現有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教育公平與教育資源。在師資力量中,教師應該跟緊時代的腳步,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英語實力,尤其是英語口語,保證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英語交流,而不是用普通話教會學生英語。在教學設備條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或者是移動設備,向學生播放正確、標準的英語口語,從而保障學生英語口語的規范性。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能夠有效地激起學生講英語的興趣。總之,教師應該充分地利用自身的優勢,結合學校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例如,教師在教學三年級英語單詞時,一定要注重對單詞口語的標準化,在英語起步的階段,讓他們基礎最正確的發音,否則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英語學習,也會因為發音的不標準而導致越來越不愿意開口講英語。比如“boy,girl”這兩個單詞,有些教師會讓學生進行漢語的“諧音標注”,比如“boy”會標為“伯(四聲)”,“girl”為“勾(三聲)”等,這些都會讓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讓他們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走向錯誤的方向。
二、組織英語口語活動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決定了他們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關注于認可,因此,學校與英語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英語口語活動,讓小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從而在準備活動的過程中,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英語口語實力。同時活動應該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否則很容易導致大批的學生不參加,反而偏離了我們的活動初心。此外,在活動中還可以設置一些獎勵,可以是物質獎勵,也可以是獎狀,能夠有效地勾起學生的好勝心與勝負欲,激發學生想要參加活動的心理,從而讓學生能夠全身心,不遺余力地增強對英語的口語的學習與練習,最終提升自身的英語口語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中設置一個英語角,為學生提供一個英語自由言論的場所,同時在每一節英語課中,教師都可以為學生提供五分鐘的時間,進行英語演講,或者是英語表演等,既能夠調動課堂的氛圍,還能夠讓學生們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英語口語實力。在英語活動的舉辦過程中,雖然是全校性質,但是應該區分開年級的差異,讓學生能夠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競爭,同時設置的獎項也應該有所不同。最后學校與英語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英文原版電影的觀看,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受到英語語感的影響,從而有效地增強自身的英語口語實力。
三、創設生活化英語情境
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困難之一在于教學情境的缺失,教師很容易過于重視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遞,而導致情境語感的缺失。創設生活化的英語情境,首先是教室的規劃與布置,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將英語的字母裝飾在教室的墻壁上,讓學生時時刻刻地感受到英語的魅力,從而在有形的熏陶中,增強對英語的興趣。然后教師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為學生構建一些生活化的場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英語,既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也能夠創造出更為有趣的英語課堂。
例如,教師在教學“birthday”時,可以讓學生從而家里帶一些他們以前過生日時所用到的東西,然后在課堂中根據它展開自己的生日描述,將整個課堂的氛圍烘托成“生日大爬梯”,既調節了課堂的氛圍,同時也能夠增強對本節課的認識。最后在大家一起唱英文“生日歌”時,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英語發音,及時地糾正學生的英語發音,幫助學生改正自己的不規范發音,同時也能夠為學生增強一定的自信。
總而言之,農村小學英語口語的均衡教育之路漫漫,同時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農村小學的教育者,筆者希望學生能夠敢于開口講英語,教師能夠不遺余力地為學生設計精彩的教學方式,學校能夠創造更多的學習條件,同時也希望政府與社會能夠給予更多的關注,幫助農村的小學生在英語口語的學習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共同協助與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他們擺脫“啞巴”英語的困境,得到全面而均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韓竹. 農村小學英語口語課程:現狀、問題及對策[D].湖南大學,2016.
[2]代琴. 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培養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