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巒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為小學數學教學創設了一個便捷的操作平臺,使數學課堂模式予以革新,擺脫了傳統教學下的固化模式,而是給學生一個發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間,使學生從中去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在數學教學中有效的整合信息資源,促進教學方式呈現多樣化,調動學生興趣主動參與活動,加強師生、生生間交流溝通與合作,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旨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教育信息化;有效整合
引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然而,“整合”并不是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直接式地撮合,而是要結合信息技術的特點,借助信息技術,促進教學環節的融合,使之成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從而實現教學上的新突破。
一、明確整合方向,教學環節融合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旨在從數學教學的整體觀考慮信息技術的功能和作用,將此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始終,立足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綜合能力。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可從幾個方向予以出發:
1.信息技術與先進教學理念的整合
理念在數學教育活動過程中具有統馭作用。對于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不單單是在用信息技術呈現教學內容,而更應該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在內容上突出算法的獨特作用,串聯整個課程主要的教學內容,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數學課程的各個部分。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
在傳統的教學下,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去灌輸東西,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再加上數學教學內容比較繁多,涉及到計算、幾何、方程等基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缺少自主探索或與他人合作學習。然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過程則是:本著開放與交互的特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有效的增添了課堂教學環境的趣味性,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組織引領他們去進行問題的探究。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規定:“數學要貼進生活”與“數學問題生活化”,小學生平時在家中受著老一輩的嬌生慣養,普遍缺乏生活常識與經驗,若將抽象數學知識直接的講解,一時間學生可能很難將其理解透徹。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并且對此更感興趣。為此,剛好可利用信息技術環境下豐富的教學資源,參照教學重難點內容尋找符合學生年齡段的情景事例,拓展教學內容,將所有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框架。
4.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形式的整合
將知識學習和創新精神相結合,是新課程改革的根本所在。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下,具有著開放性和交互性的特性,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使得學生可將內容集合在一起,進行綜合的比較分析,從多角度去思考與再認識,增加記憶有效運用。
二、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
1.巧設情景,激發興趣
在每一節課導入新的課程內容時,教師就可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來輔助創設新穎的教學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積極情緒,走入其中去觀察探知,最終在輕松愉快氛圍下得出相應的結論。
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可先用多媒體影像設備播放一段汽車在公路上飛馳的影像,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之后再使用課件分別展示當輪胎為三角形、或為方形、或為橢圓形、和圓形做車輪時汽車前行的情景,在學生的歡笑聲中,教師面向所有學生提問:“為什么只有汽車輪子是圓形時,汽車才會行駛的又快又穩呢?”動畫雖簡短且是普通汽車行駛的影像資料,卻簡潔明了的突出了主題,調動了學生對圓的基本特征與應用進行下一步探索的熱情,優化了課堂氛圍。
2.再現過程,形象展示
在數學教學中,不僅是要學生通過問題探究掌握基本的知識點與應用,而是要在其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用數學思維去思考,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教師的數學教學開展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再現數學知識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發揮想象力去聯系、去想象,發現定理和結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找角、畫角、玩角等五個環節,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在“玩角”這一環節時,用PPT制作了一個簡單的動畫,先出示一點,接著點閃爍幾下,蹦出“頂點”兩字,之后再向下演變邊至角,并在其上一一標注內容,學生在過程感知中清楚地了解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再讓學生自己嘗試在本子上分別畫三個不同的三角形,收獲不錯的教學效果。
3.化靜為動,觀察分析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將原先在書本上靜態的數學知識,轉換成為與之相關的圖像音頻的動態教材,為學生提供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更大的學習空間,促使他們敢于去猜測、去判斷、去合作交流,在其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對知識內容進行比較與總結。
每節課的教學時間只有短短的40分鐘,學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時間可能只有20分鐘。為此,教師可提前利用現代化技術,制作幾張課件內容,其上是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內容,在課堂上播放時,可來回穿插小問題,問題有難的有簡單的,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可在其旁給予必要的指導,學生主動舉手發表本小組得出的結論,之后教師再結合學生的回答情況,運用課件詳細的內容進行知識的總結,幫助學生深入地學習知識內容。
三、結語
總之,在教學中只有擺正現代化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位置,將其與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合理使用先進的教學設備,才能充分發揮其教學優勢,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提前做好教學設計,靈活的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在原本抽象的知識內容的基礎之上,為其增添趣味性,引導學生在輕松氛圍中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龐明日.有效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與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整合[J].教育, 2016(12):00241-00241.
[2]鄧祖明.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整合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15(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