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
摘要:家校結合已成為當今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學校校級課題要求,通過填寫抽樣調查表,分析出當今家長如何看待家庭教育,由此找出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對癥下藥,提出學校教育如何與家庭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關鍵詞:一致性;教育合力;示范;教育誤區;更新觀念;社會信息
我課題組通過組織全校學生家長填寫《匯育學校(家長用)小學學生行為量表》和《合格家長自我鑒定表》,經過認真整理、分析家長填寫內容和提出的建議后,認為學生是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綜合影響下成長的,其中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主導作用,家庭教育是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補充和繼續。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會在其實施過程中像紙鑄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學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促進學生健康的發展。
通過分析、調查,發現現實中家庭教育一般存在三個“跟不上”:一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認識跟不上時代的要求;二是教育孩子的方法跟不上科學育人的要求;三是有些家長自身修養跟不上做孩子的榜樣的要求。因此,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應該是學校亟待加強的任務。
方法一:幫助家長組成家庭教育合力,發揮示范作用。
家庭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示范性。我國自古以來就倡導“身教重于言教”,強調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父母的榜樣,只是‘說,那不是教育,‘打的結果更糟。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因此,父母的言行非常重要。首先,父母在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關系上做出榜樣,在家庭中營造一種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氣氛:父母之間相互尊重、相親相愛、體貼關懷老人、細心關注孩子的情緒,對孩子既要嚴格要求,又要教會其尊重他人,為人善良,樂于助人。這樣的家庭環境才能使孩子逐漸形成良好的品質,內心平靜、安寧。還有父母應將更為重要的東西教給孩子,那就是一些精神上的東西,如:勤奮、堅韌、豁達、協作、責任心、競爭意識等。我擔任了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家長聯系頗多,尤其與問題學生的家長接觸較多,有的穿拖鞋、赤膊,有的蓬首垢面,穿著睡衣來有的公眾場合大聲喧嘩、吸煙等。不拘小節的言行,已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方法二:幫助家長不要向孩子提出超過實際的目標。
望子成龍的家教心態可以理解,但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與學習要求超過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家長中,80%的家長期望自己的子女飛黃騰達。為此,他們無視孩子興趣如何,盲目跟風,要求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把考試分數以及別人的評價看得很重,再加上應試考試的影響,重智輕德已成為一種最普遍的家庭教育誤區。許多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業和分數,一開口就是“多少分?”、“考好了就獎!”這已成為了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手段,“成績至上”是唯一目標,各類補習班因此火爆,而孩子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內心世界以及理想、情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不聞不問,嚴重地扭曲了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倍受壓力,身心疲憊。有些家長將自己未了的心愿強行寄托在孩子身上,與其說這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不如說,這是家長的無知與自私,他們顧及的不是孩子的幸福和前途,而是自己的顏面,這種沉重的愛壓得孩子猶如生活在地獄中,最終結果往往事與愿違,苦了自己,害了孩子。
方法三:幫助家長樹立高尚的品德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家長首要的任務要為社會培養身心合格的人。這就要求家長自身擁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做好家長的前提。中央電視臺在采訪陳章良博士時,他說,他之所以在學術上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由于他能吃苦、勤奮、有志氣,而這些做人的良好品質來自幼年時家庭的影響。小時候,他常聽母親說:“我們人窮志不短,窮要窮得有志氣、有骨氣。”這是家庭留給他的惟一財產。陳章良博士從小就跟父母打漁,回顧他的成長過程時,他還曾說:“童年時的勞動給了我許多、許多……”所以,他走上成長之路得益于家庭對他在做人方面的打下的良好的根基。
方法四:幫助家長更新成才觀念,明確培養目標。
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一些家長視孩子為私有財產,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教育孩子,偏離了育人的目標,學校應使家長明確,家長有責任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即使在平凡的服務行業中,也能培養出身手不凡的能工巧匠,很多素人以自身成才的經歷表明:求學的道路眾多,千軍萬馬走獨木橋已成為歷史。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要讓孩子從容對待競爭,熱愛生活。
方法五:幫助家長把積極健康的社會信息納入家庭教育軌道。
當前各種社會信息來源廣、數量多、傳播快、內容雜。幫助家長運用積極健康的信息來教育孩子,抵御消極的信息對孩子的影響。如:幫助家長指導孩子選擇收聽、觀看對孩子有教育意義的廣播電視節目,杜絕不健康的網絡視頻和游戲。指導孩子正確擇友,關心孩子與同伴的正常交往。加強與學校的密切配合,注意孩子日常生活的言談舉止和思想變化,抓住“苗頭”,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重視對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樹立自立自強的觀念意識,培養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困難、曲折,進行挫折教育,使其擁有健康的心理。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做喜歡的事,從中培養孩子觀察、分析、創造、審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增強主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學校心理輔導通論》;
[2] 鄭日昌、陳永勝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兒童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