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梅
摘要:動手能力是數學素養的靈魂。現代教學論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動手操作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因其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輔助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解決數學問題。我們可以在代數、幾何、概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得以提升。
關鍵詞:數學素養;動手能力;培養
動手能力是數學素養的靈魂。現代教學論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動手操作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因其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輔助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解決數學問題。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動手操作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理解數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在數與代數教學中培養動手能力
操作實踐是能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它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敘述變成有趣的、快樂的、帶有思維形式的游戲。從而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心理活動,以達到知識的內化。《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小學生的理解、記憶還建立在學生的直觀操作、動手實踐上,所以,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操作活動,耐心引領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思考,從而揭示規律、掌握知識。只有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自我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會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腦海中。
教學第二冊《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問題解決,用三角形與圓片比多少。操作時,先要求學生第一行擺三角形,擺10個,每個三角形之間空開一點;學生擺完后,再提出第二個要求:第二行擺圓片,從左往右擺6個,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圓片要一個一個地對齊,最后從兩行中移出同樣多的三角形和圓片。通過操作學生發現:從三角形的個數里面減去圓片的個數,就能求出三角形比圓片多的個數。經過動手操作,學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數量關系。操作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在幾何教學中培養動手能力
幾何知識抽象,學生難理解。單純的講解枯燥、乏味。課堂上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如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更好地內化知識。
例如:在預設“長方體的特征”教學時,我在想:如果讓學生看老師演示,節省教學時間,但學生理解起來一定十分困難。學生過去認識了一維、二維空間的平面圖形,對于三維立體圖形只有初步的了解。長方體的棱、面、頂點的產生和具有的特征對于學生來說完全是白紙一張,只看老師演示,是很抽象的。怎樣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這些概念,我認為讓學生動手切長方體、拆長方體也許是最好的辦法。于是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切(切洋芋,先切出一個面、一條棱,一個頂點,感知面、棱、頂點的形成過程,最后切成一個長方體),看(看面、棱、頂點的形成),摸(摸面、棱、頂點,感知面、棱、頂點的形狀),數(數面的個數,棱的條數,頂點的個數),量(測量棱的長度,得出棱有不同長短的三類或兩類,相對應的四條棱長度相等),標(標出長方體紙盒的六個面: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拆(拆除長方體紙盒的各個面),疊(用重疊的方法得出相對應面的大小相等)等操作得出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學生理解起來輕松、透徹。
三、在概率教學中培養動手能力
概率教學中很多知識都是通過操作來獲得的,比如分類與整理、可能性等。單純的教師說教學生難以理解,同時又枯躁無味,學生很難投入學習之中,被動的學習效果低下,用動手操作來理解和掌握知識更直觀、更有效。如:在教授一年級上冊《分類》這一知識時,我拿出各種衣服、褲子混在一起的圖片,展示在黑板上,要求學生將圖片分類,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個個躍躍欲試、人人爭先恐后地舉起小手。這個時候,我給每小組發一套同樣圖片,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分類的方法,然后學生動手親自分。最后抽小組匯報、展示學習結果。通過大家的發言,我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將分類的相關知識滲透進去,課堂不僅變的生動有趣,教學效果也明顯提高。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如果盡可能讓學生參加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畫一畫、量一量、做一做、看一看等親身體驗,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從而提高數學素養。”我們的操作教學讓復雜的數學知識簡單化,讓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讓課堂的生成更有趣、更精彩;讓學生的數學素養提升更快。
參考文獻:
[1]崔濱. 思想政治課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教學設計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
[2]楊維娜.湊整思想在簡算教學中的應用——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亞太教育,2015(12):31.
[3]羅利川.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知識整合——抓住實質 靈活簡算[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03):67.
[4]謝淑梅. 英特爾未來教育模式在農村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D].重慶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