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釗 林文杰 任乃林
摘要:高等教育作為社會培養人才最為重要的形式,其教學質量會對人才培養造成直接的影響,當前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這諸多問題,因此要求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尤其是做好課后作業和課堂教學之間的互動,做好實踐和改革工作,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材料學;課堂教學; 課后作業;改革
引言
高等教育是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高校課堂教學是關乎到人才培養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課堂教學的內容一般可以界定為:在教學計劃規定的學時范圍內,以教師為主導所進行的講授、課內練習等活動,其中以教師講授為主要形式。學生的整個培養過程大多數是在課堂進行的。然而,時代在發展,高校也在變化。高校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面臨著一個很大的難題,那就是如何應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確保教學質量不下降。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互動匱乏,師生教與學的興致都不高,教師只負責教,較少考慮學生的課后學習效果,學生只關注成績,較少關注學習內容等。加強課程課堂教學管理與課后作業管理,在理論上、實踐上都是無可爭辯的。通過課后作業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材施教,提升課程課堂教學質量很有必要性。
1、大學課堂課后作業的現狀分析
1.1、部分學生對待課外作業的態度不端正
在“當聽到老師布置作業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一項的調查中,47.6%的學生認為“要認真完成作業”,40%的學生表現出“又要做作業了,真煩”,12.4%的學生持“無所謂,應付一下就行”的態度。這說明了部分大學生有著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夠認真對待課外作業,還有部分學生對課外作業表現出不認真的態度。在教師問卷調查中,部分教師認為大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是導致課外作業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由于受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大學生表現出浮躁的心理狀態,學習風氣日趨下降,學習動力不足,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表面應付或遇到困難時持畏縮態度。
1.2、教師對學生的作業缺乏有效指導
課外作業雖是依靠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的,但是教師的指導也是必要的,只有在教師的認真批改和有效指導下,學生才能夠對作業引起重視,才能通過課外作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在“教師對每次布置的作業能否及時反饋給學生”以及在“教師對每次布置的作業有過認真講評”的兩項調查中,雖選擇“從來沒有”的學生為極少數,但是認為“時而有”的人數分別占到了 52.4%和49.2%。這說明了教師很少去認真對待學生的作業,缺乏責任心,有些教師布置作業就是為了應付學校或教學要求,甚至對于布置的作業從未進行過認真批改、反饋和指導,作業“真正”成為了學生自己的事。
1.3、課外作業并不是大學生的主要壓力
從調查結果看,大學生普遍認為每門課一學期的作業量不宜過多,從各年級的比較看,隨著年級的增高,對作業量的要求呈遞減趨勢,這說明了隨著年級增高,課外生活的逐漸豐富,大學生投入到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相對較少。
2、大學教師課堂教學同課后作業布置的實踐和改革措施
2.1、對分課堂的應用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的作業對整個教學的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應該受到重視。例如,通過作業讓學生將教師講授的內容、教材的內容和課堂討論的內容組織起來,形成一篇小文章,讓學生體驗自己的不斷進步,增強其學業成就感,激發其學習動機。有些教師在實施“對分課堂”時,給學生布置了討論課前的個人作業和討論課后的小組作業:個人作業總結個人的收獲,提出個人的問題,為小組內有意義的交流討論做鋪墊和準備;小組作業總結小組成員的收獲和小組對問題的解決,為組間交流做鋪墊和準備。這樣的作業能夠控制討論的主題和進程。因此,在“對分課堂”中,應該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布置合理的作業“對分課堂”是中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探索,理論基礎需要夯實,教學實踐經驗需要慢慢積累,但毫無疑問的是,它是高校的課堂教學的新鮮血液,給高校教育者帶來新的視野。
2.2、隨堂作業的應用
學生對化學課程與材料學課程當堂講解的知識基本上能理解,但由于大三學生專業課較多,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能在課堂聽懂相關知識,但是課下很少溫習甚至根本沒有時間溫習,所學知識很容易被忘記。因此,授課教師應該增強該環節,增加課堂隨堂作業,并將課堂作業成績記錄到平時成績中。筆者在每章結束后,會設計一套的隨堂作業,作業時間設定為5—10分鐘,隨堂作業。通過隨堂作業,增加學生在課下溫習知識的時間,有助于知識的牢固掌握。實踐證明,5—10分鐘的課堂作業,不會占用較多的課堂時間(也可放在課間隨堂作用),但會取得顯著的成效。筆者平時考核會采用課堂提問、論文作業、分組討論、隨堂作業等多元方式,取消了課堂考勤的考核方案。學生只有通過回答課堂問題、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平時課后復習并獲得隨堂作業成績、提交作業和報告的途徑獲取平時成績,這避免了學生到而不學的現象。實踐發現,這種靈活公平的考核模式,可以作為考評改革的突破口,不但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
3、結語
在進行化學與材料學教學中,通過增加教學內容、應用對分課堂以及隨堂作業等模式,已顯現出一定效果。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已經被激發,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已增多。這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課程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林.翻轉課堂在高校公共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6(10):112-115.
[2]宋文. MOOC在我國高校本土化建設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15.
[3]胡鋒吉,季旭峰.高校學生課程作業評價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0,32(01):34-38.
基金課題:
韓山師范學院博士啟動項目QD20180108資助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