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益權
摘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作為教師,我們必須結合時代特色和教育目標,對相關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完善,從而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鑒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認知與思考進行相關淺析,以期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有效性
前言:
初中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也有一定難度的學科,其系統性和理論性較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困難。為此,我們要結合實際的情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強化對教材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
對于初中生而言,教材還是一個比較主要的學習途徑,其也是教師進行授課的主要依據,為此,教師要想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就應該加強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并做到對其進行充分利用,唯有如此,其才能夠在有效的課堂教學范圍內更好地把握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實現對相關知識難度的有效過度。例如:在學習“分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熟知相關的分式教學內容,并將分式和分數的各個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對比,其在課堂上,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對二者之間進行有效的區別和聯系,并實現對各自條件的充分認知和掌握,這種教學方法是非常有利于學生吸收和接受的,其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創造便利的條件。
2、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能力,能夠使學生通過對相關問題的實踐操作和研究,實現對相關知識的全面掌握。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強化凸顯數學活動的重要意義,通過數學活動,給學產生創造動手的機會,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數學邏輯思維,從而實現更好的學習效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利用問題進行輔助引導,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去思考,這樣才能夠實現更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性質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動手制作一些相應的圖形,通過對這些圖形的測量和折點,從而對其相關的性質和特點進行掌握。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會親眼目睹圖形的變化,有效摸索出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在對比的過程中,就能將教師的講解內容與自身的實踐操作內容給予集合,提升了學習樂趣。
3、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學生再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師的引導作用應該得到進一步的凸顯發揮。為此,教師要能夠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思考,并尊重學生的建議和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帶動學生去有效的識別問題,提出問題,積極的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一些線與線之間的關系以及同位角和內錯角等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去對相關的知識進行自己的想法假設,并結合學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認真的糾正,并鼓勵學生去自己探索相關知識,這種認知可以輔助學生對抽象和形象知識進行融合,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討論結果無論是對還是錯,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此問題更為正確和深入的認知,形成創新性思維。
4、幫助學生避免犯低級數學邏輯錯誤
初中數學蘊含著多種多樣的概念和定理,這些概念雖然不難,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這種小錯誤就會影響其最終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為此,教師要強化細節問題和關鍵問題的講解,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數學邏輯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于其日后的生活和學習都會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例如:教師要多提醒學生檢查絕對值符號,注意分階段討論等等,縝密性的思考會對學生的后期學習和生活提供積極的幫助。
5、綜合利用信息技術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初中數學也不例外,教師應該對其進行合理利用,渲染課堂教學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熱情,同時刻意把抽象問題具體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針對于數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圖片和視頻的內容呈現,將抽象問題具體化,進而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應該逐步強化和完善,更好地滿足對學生綜合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我們可以通過強化對教材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學生避免犯低級數學邏輯錯誤以及綜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等多種途徑去強化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進而為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創造更多積極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朱葉. 初中數學課堂練習題有效性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
[2]張翼.有效認知,思考鍛煉——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認識與思考[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7(04):39.
[3]周茂楚.倡導新課程理念,滿足學生需求——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認識與思考[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6(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