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敏
摘 要: 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對學生自我探尋過程有著特殊的意義。案例教學方法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圍繞案例展開教學,學生上課時可以身臨其境,真正理解道德法律的神圣莊嚴,達到高效的教育效果。筆者將結合生活實際,探析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案例教學的運用。
關鍵詞: 初中教學 案例教學法 初中道德法制啟蒙
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有待提升課堂效率。有教師發現,通過案例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制教學的興趣。初中生更傾向于故事性、情景性強的道德與法制教學方式,通過分析案例,學生可以在不同立場以當事人的角度解讀道德法律案件,從而將道德與法制教育深印于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與課堂教學效率。
一、對案例教學法的解讀
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載體,也是學生開展探索學習的核心內容[1]。案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制教學中的運用并非雨后春筍。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因其教學的高效性而在教學中廣受推崇,例如美國卡內基小組就參與過該教學方法研究。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對于案例教學法的推崇在實際運用中體現出的快且行之有效中不無道理。首先是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對于案例教學法的客觀需要。初中生處于幼兒成長探索時期,大多數還童心未泯,玩心重,喜歡有關具體或有趣的東西。通過抽象的東西,例如文字條例,不能激發初中生的學習欲望。原始的道德與法制教育因其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往往說辭空洞乏味,學生不能明其所以然從而提不起興趣。這時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給空洞無聊的教學注入靈魂。通過對生動的案例進行分析,可以將道德與法律融入現實情景當中,有效規避原始教學方式的無趣空洞性。再者通過對不同人物進行不同角度的分析,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及深化對道德與法律的理解,做到多方面、多層次思考,從而真正把握其中的內容精神。其次是案例教學法的有效性。可以說,不管是在高等學府還是在國外教學體質中,案例教學法都備受推崇且運用廣泛。因為案例教學法對于空洞的知識點具有使其具體化的特點,使得這種教學方式與思想教學及法制教學高度吻合,所以,可以說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中運用案例教學法不失為一種必然。
二、實際運用中的案例教學法
教育事業在新課程改革的支持下不斷發展,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當下的教學重要任務之一,而好的教學方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利器[2]。運用案例教學法,不僅需要學生認真思考,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對案例的一系列運用有智慧的思考。用什么樣的案例,怎樣用,是否能夠做到舉一反三,都是優秀的教育者需要嚴密思考的問題。
(一)對于案例的智慧選擇
在現實生活中,案例情況各式各樣,對于案例的智慧選擇可以有效增強案例教學效果,還可能對學生有著意想不到的正面影響。選擇什么樣的案例對初中生道德與法制教學有益處,這就是教育者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這里以一個班級為例,假設班級里有位同學與家庭關系出現問題,這里教育者就可以選擇以家庭為主題的案例,在教育的同時起到開導學生的作用;再者若班級同學間出現矛盾,教育者就可以選擇以友情、伙伴為主題的案例。由此觀之,在案件的選擇上,教育者的智慧選擇對學生有著重要作用,教育者起到的不僅是本來教育者的作用,而且是學生生活上的開導者,對學生內心的健康發展有著正面影響。從教學普遍性來說,在沒有目標主題時,可選擇具有可探討性的話題,既案例有主管法律層面的同時又帶有客觀道德層面。教育者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見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還可以起到道德與法制教育作用。通過這種可討論性案例,學生既可以從道德層面進行分析,又可以從法制層面進行分析,從而對道德與法制之間的聯系與界限有深刻的理解。
(二)對于案例的智慧運用與拓展
有了好的案例,能智慧地運用并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在教學中同樣重要。英國思想家德尼狄德羅曾說:“有了真正的方法,還是不夠的;還要懂得運用它。”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要注意讓學生帶著疑問主動思考,進而將知識內化[3]。智慧地運用并引導學生拓展可以培養學生舉一隅而能夠以三隅反的意識和能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傳統思想品德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體[4],教師對案例的智慧運用與拓展可以是第一點提到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運用發散思維,自我帶入主人公,思考如果自己是案例主人公,他會怎么辦。另外,最近的高鐵占座哥一案不失為值得學生思考的案例,可以從道德意識切入主題,以占座哥明知故犯的可恥行為的討論背景,以旁人圍觀無動于衷的現象進行發散思考。總體來說,對于任何案例教育者都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不限于案例的表層,還應該深入下去,如告訴學生占座哥的行為是錯誤的,那么怎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這只是一個層面。誰有權利限制這種行為?國家還是乘客?怎么限制?這是一個乘務機制問題。還有沒有比這更深的層面?如果說占座哥的行為是錯誤的話,那么為什么這種行為還會在人群中發生,這種行為是怎么得到發揚助長的?有的乘客可以容許這種行為發生?一個案例至少可以深入事件本身、社會現象、行業體質三個不同層面,教育者能拓展到幾個層面決定了案例教學對學生思想教學的效果。教育者們可以在案例解讀教學后組織學生案例分析活動,讓每個學生在講臺上完成獨立的案例解讀,與其他同學分享與交流。并且,如果條件允許,教育者就可以帶學生走進真正的法庭,讓學生親自近距離接觸道德與法制,使學生對道德與法制有更清晰的理解。總而言之,一切能夠拓展學生思維并且在學生道德與法制教育方面起正面運用的案例都應該是教育者首選的教學方案。
(三)對于案例的分析及思維引導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初中生往往因缺乏社會實踐閱歷,對于獨自進行案例分析過程也許會不知所措,這時教育者對案例的分析及正確的思維引導極其重要。教育者需要在學生感到困惑時及時發揮好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想出最終正確的結果。但是,教育者的引導力度同樣值得思考,力度過小,難以有效推進學生思考過程,力度過大,破壞學生獨立思考環境,失去教學本質的意義。例如可以讓學生自行準備案例并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課堂進行思想交流從而取長補短。教育者應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環境下對其旁敲側擊,使學生認為自我獨立思考的同時給其點撥,使其自我認可的同時達到道德與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案例教學后的思考與反思
不可否認,案例教學法對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但是這是否會局限學生的思維,使其形成思維定式,還有待商榷。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雖然教育者在課堂上為學生解讀了某一案例,并且學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這一案例思考模式,若學生課后只能解讀同一個案例而不能舉一反三拓展思維到案例上,這樣的教育存在問題。因此,教育者需要在課后對課堂教學境況進行跟蹤并且對結果進行思考與反思,盡量優化教學方案,使之在對本案例進行分析的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正如華羅庚曾說:“獨立的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在歷史上任何一個較重要的科學上的創造和發明,都和創造發明者獨立深入地看問題的方法分不開。”因此,如何在案例教學的同時拓展學生思維是教育者同樣需要思考的問題。
四、結語
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育過程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的確會使教學事倍功半,但是方法運用得正確與否同樣決定了教學質量。所以,案例教學法的運用還需要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改進,找到最符合學生教學需求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陳勁松.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考試周刊,2017(65):124-124.
[2]王冬.淺議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6(27):138-138.
[3]梁長兵.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教書育人,2017(26):75-75.
[4]徐麗珍.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探究[J].考試周刊,2017(28):187-188.